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漁農自然護理署昨日公布本港珊瑚礁普查結果,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署方指出,今年有超過500名義工組成潛水隊,在全港33個重要的珊瑚地點參與普查,在大部分地點錄得品種數目都很多,最常見的包括海豬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在本港部分海域的覆蓋率高達77.5%。
根據漁護署資料,本港的珊瑚一般會直接附生在岩石和石牀上,沿岸形成零散的珊瑚群落。由於本港東邊水域有天然屏障保護,孕育了豐富珊瑚群。西面水域則受珠江淡水流影響,水質又比較混濁,但部分水域如在索罟群島一帶,仍可找到零散的石珊瑚群落。
漁署推「珊瑚礁」App
漁護署及珊瑚礁普查基金今年6月展開為期3個月的普查,地點涵蓋本港東部水域,由東平洲一直伸展至果洲群島,亦包括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3個海岸公園。潛水員除了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况,亦要記錄指標品種,包括20種魚和無脊椎動物是否常見,當中便包括蝴蝶魚、龍蝦、海參和海馬等。
署方指普查結果理想,大部分地點錄得頗高指標品種數目,而珊瑚覆蓋率由20%至77.5%不等。3個海岸公園均錄得逾50%珊瑚覆蓋,而沙塘口山和橋咀北更錄得77.5%。
調查發現,只有個別地點錄得珊瑚受損或白化現象,但情况僅屬輕微和局限於個別地方。另外,署方特別推出「香港珊瑚礁普查」的iPhone應用程式,市民可透過程式查看33個普查點的珊瑚覆蓋率,以及指標品種分布及相片。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