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隨着醫學技術發展,過去數十年癌症存活機會大大提高,但治癌的高昂成本卻成了各國重擔。醫學專家指出,後天因素對患癌有重大影響,說明未來對抗癌症的重點應是防患未然,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宣傳健康生活的信息。
「很多人以為運動可有可無」
英國麥克米倫癌症援助機構負責人德瓦納(Ciaran Devane)稱,很多人都知道飲食健康、遠離煙酒、多做運動的好處,但這種健康生活的觀念並未能融入生活,很多人以為做運動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選擇,沒有視此為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改變這種態度,便應改變社會文化。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長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則認為,政府不應任由煙草商等企業自願宣傳健康信息,而是應立法限制不健康產品的宣傳及銷售。
英國癌症研究組織指出,雖然健康生活不能確保人們不會患癌,但研究證明了健康習慣的益處,希望民眾在新年到來之際,許下健康生活的目標。該組織資訊總監伊蒙(Sara Hiom)說﹕「我們知道在聖誕派對季節,人們很難注意飲食、節制酒精,我們也不想大家因比平時放縱一點而內疚。但重要的是,人們應理解到,長期改變生活方式,可降低患癌風險。」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