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樓價剛回調政府托市? 官員說法曖昧信息不清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09日 15:00
2011年12月09日 15:00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彭博新聞引述財政司長曾俊華談到在一些情况下,會放鬆針對樓市措施,接着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表示,當局會適時放寬遏抑樓市措施,如有需要,更具體說到額外印花稅也可提早檢討。在樓價剛開始回調,比起高峰時期回落未到5%之際,曾俊華和鄭汝樺這些說法,市場解讀為政府將調整政策,即時再現蠢動氛圍。不過,政府發言人補充曾俊華的說法,刻意降低市場對放鬆措施的期望,出現信息混亂局面;另外,任何政策都要因時制宜,問題是樓價仍處於歷史高位,若政府要調整政策,例如取消額外印花稅等,都要提出足夠數據和理據,使市民相信有利於樓市平穩健康發展。
曾俊華、鄭汝樺、政府發言人
3個說法有不同 市場解讀混亂
政府兩位與樓市相關的高級官員,此際同時談到放寬樓市政策,有點突兀。因為約兩個星期之前,曾俊華在立法會談到樓市,對於第三季樓市出現整固,樓價按季下跌2%,市民供樓負擔指數回落至46%等,他說對跌幅仍未滿意,但是強調不希望樓價急跌,期望可以保持「軟着陸」,當時他又說目前並非取消額印的適當時機,須繼續保持土地供應,以防樓市再出現泡沫。
上述說法言猶在耳,昨日,彭博新聞引述曾俊華的話報道,若樓價進一步下跌,加上歐洲債務危機惡化及全球經濟下滑,本港可能會放鬆之前針對樓市的措施。然則,這兩個星期有什麼改變了,導致曾俊華尋思調整政策。按曾俊華在立法會的說法,本來就期望樓價持續有序下調,達至軟着陸,所以「若樓價進一步下跌」並非新因素,至於「歐洲債務危機惡化及全球經濟下滑」,這兩方面風險也早已存在,並非新生事物,所以,若彭博新聞報道準確,兩周來事態發展不足以支持曾俊華改變政策。
政府發言人說,曾俊華指出,政府的政策是針對經濟及市場情况,採取逆周期措施,曾的言論是因應香港金管局就按揭利率所採取的宏觀監管措施而作出的,並沒有提及取消額外印花稅。按政府發言人這番補充,並無排除曾俊華在一些情况下放寬針對樓市的措施,只是限於金管局管轄範疇,未涉及取消額印而已。
不過,鄭汝樺答覆記者提問時,卻說當局會適時放寬遏抑樓市措施,如有需要,額外印花稅也可提早檢討。 鄭汝樺這個說法與曾俊華不同,但是兩人的說法主旨,都涉及「放寬措施」,所以,市場解讀大多認為政府考慮調整政策,有托市之意。不過,有政府消息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額印有效打擊短期炒賣,樓市並無大跌,現在毋須改變政策,並認為市場錯誤解讀官員的說話云云。
就政府是否放寬針對樓市措施,有曾俊華、鄭汝樺和政府發言人3個說法,都有分量和夠權威,不過涉及不同信息,社會各方按不同角色解讀有異。例如地產界、特別是地產代理寄存厚望,以扭轉近月來成交大跌之困,不過,這3個信息,是否符合他們的主觀願望,目前未夠資料判斷。樓市涉及巨大利益,市場若接收模糊信息,解讀錯誤,可能會對市場帶來不必要動盪。上述3個說法確實含混不清,政府要把問題清晰明確地講清楚,讓各方知所遵循。
政府應否放寬針對樓市措施,不能全憑個人好惡定奪,必須以實際數據研判定策。過去20個月樓價上升了約47%,近月稍為回落,但是跌幅不及5%,現在的樓價仍然高過1997年的歷史高位。另外,市民供樓負擔指數雖然回落至46%,但是政府告誡市民,若息口上升,市民供樓負擔就會大增,這方面風險並無改變。
星洲推額印打擊外資買樓
港府改政策更要深思熟慮
從總體樓市和市民供樓負擔,看不到政府有需要改變政策,若說樓價稍為回落,政府就要托市?那就更加無厘頭了。所以,若政府要放寬措施,必須有足夠數據和理據,才會使人認為適當和合理,否則就很難解釋並非托市。
還有一點值得參考。昨日,新加坡政府宣布推行額外印花稅,公司或外資買樓,即時徵收10%額印,較本港兩年內轉手、按持貨時間長短徵收額印,新加坡的做法更具殺傷力,因為更徹底地打擊短期炒賣。新加坡推行額印,目的在限制外資買樓,據介紹,今年下半年以來,外資在新加坡買樓所佔比率高達19%,2009年上半年只是7% 。新加坡政府解釋,今年以來外資大舉流入,當局不想樓市過於波動,故決定出招。據第一太平戴維斯分析,新加坡此舉或會影響外資入市買樓。
新加坡與香港一樣都存在樓市泡沫,同樣受到歐債危機和全球經濟下滑影響,此外,香港也有內地人士大舉來港置業的情况,現在新加坡以額印加強遏制樓市,若港府取消額印,則是港、星面對同樣情况和問題,對應截然不同,這樣的話,必然一個對、一個錯。我們無從判斷新加坡的對錯,只是說明港府怎樣處理額印,必須更加深思熟慮,切勿因為少數人或業界利益,而使樓市泡沫危機更深化。否則,爭取樓市軟着陸就會成為泡影。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