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踏入4月,全港將有多個傳統節慶,活動緊接出爐,市民和遊客可在長洲的太平清醮、各區天后誕和譚公誕,看到工人趕搭大型的竹戲棚大事慶祝。不過這門搭棚的老技藝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境况,有老師傅稱,「就算只做戲棚,一年都可開工11個月」,工人又能兼做地盤維修,在其眼中猶如筍工,希望將來有更多青年人可以入行,免令戲棚這門講究經驗的功夫失傳。
新手勤力月入2萬 能兼地盤維修
相比清潔保安一類學歷要求低的工種,薪金徘徊在最低工資水平,做搭棚其實待遇不算差。49歲的竹棚師傅陳太祥說:「做戲棚多數是親戚介紹,這行來來去去是3至4班師傅做,他們又很少公開請人,都是教自己的後生親戚做。」他稱,新手若勤力,月薪可達2萬元以上,不過要日灑雨淋,年輕人寧願坐在冷氣房工作。他慨嘆,以前行業中有超過三成年輕人,「家好多做幾個月就轉行,肯留下來的不足一半」。
竹杉搭戲棚 不用一口釘
一如不少傳統技藝,搭戲棚講究經驗。戲棚建築結構複雜,由數以千計竹枝和杉木搭成,卻不用一口釘,陳太祥說,「兩邊屋脊要完全對稱和平衡,若太斜工人不能在上面工作,太平則下雨疏不了水。師公不用工具量度,只憑一雙眼,在下面指點工人,就可以準確無誤。」陳太祥的師公、今年72歲的黎錦棠形容,戲棚就像少林寺,「識做戲棚,唔使學都識做地盤同維修」。
傳統竹戲棚講究經驗,但隨着金屬棚架日益普及,戲棚逐漸放棄竹棚傳統,改用鐵架,代價是失去傳統風味。陳太祥說,兩年前曾試用鐵架,但效果始終不及用竹,翌年便沒再用,「竹棚頂鋪鋅鐵,天熱可以掀開幾塊通風,用鐵架棚頂則不能用鋅片,要鋪帆布,但帆布散熱差,又不能只掀開一部分,結果棚裏又熱又焗」。
傳統風味 鐵架難代替
問及行業前景,黎錦棠並不擔心戲棚的需求,不覺得會式微,「打醮有的5年一次,有的10年一次,幾年前曾做佔地4萬呎、可坐5000人的戲棚,今年尾又有一個佔地3萬呎的」。記者採訪當日,黎錦棠在大埔為天后誕趕工,翌日又要到馬灣搭另一戲棚。不過,老師傅的技藝傳不下去,才是他最擔心的事,「家呢代仲有老師傅睇住,下一代就沒有了,到時新人便會學藝不精。」
竹戲棚業的新生代、31歲的張慧安也認為,現時無新人入行,行業幾十年後或會式微,但仍會視之為終身職業。問他何不學金屬搭棚,多一技傍身,他稱用鐵架無技術可言,「用升降台就咁擺落去」;用竹架則要爬高爬低,又要動腦筋,思考力點的位置,鬥智鬥力,很有成功感,這也是他每天工作的最大動力。
明報記者 林耀華
新手勤力月入2萬 能兼地盤維修
相比清潔保安一類學歷要求低的工種,薪金徘徊在最低工資水平,做搭棚其實待遇不算差。49歲的竹棚師傅陳太祥說:「做戲棚多數是親戚介紹,這行來來去去是3至4班師傅做,他們又很少公開請人,都是教自己的後生親戚做。」他稱,新手若勤力,月薪可達2萬元以上,不過要日灑雨淋,年輕人寧願坐在冷氣房工作。他慨嘆,以前行業中有超過三成年輕人,「家好多做幾個月就轉行,肯留下來的不足一半」。
竹杉搭戲棚 不用一口釘
一如不少傳統技藝,搭戲棚講究經驗。戲棚建築結構複雜,由數以千計竹枝和杉木搭成,卻不用一口釘,陳太祥說,「兩邊屋脊要完全對稱和平衡,若太斜工人不能在上面工作,太平則下雨疏不了水。師公不用工具量度,只憑一雙眼,在下面指點工人,就可以準確無誤。」陳太祥的師公、今年72歲的黎錦棠形容,戲棚就像少林寺,「識做戲棚,唔使學都識做地盤同維修」。
傳統竹戲棚講究經驗,但隨着金屬棚架日益普及,戲棚逐漸放棄竹棚傳統,改用鐵架,代價是失去傳統風味。陳太祥說,兩年前曾試用鐵架,但效果始終不及用竹,翌年便沒再用,「竹棚頂鋪鋅鐵,天熱可以掀開幾塊通風,用鐵架棚頂則不能用鋅片,要鋪帆布,但帆布散熱差,又不能只掀開一部分,結果棚裏又熱又焗」。
傳統風味 鐵架難代替
問及行業前景,黎錦棠並不擔心戲棚的需求,不覺得會式微,「打醮有的5年一次,有的10年一次,幾年前曾做佔地4萬呎、可坐5000人的戲棚,今年尾又有一個佔地3萬呎的」。記者採訪當日,黎錦棠在大埔為天后誕趕工,翌日又要到馬灣搭另一戲棚。不過,老師傅的技藝傳不下去,才是他最擔心的事,「家呢代仲有老師傅睇住,下一代就沒有了,到時新人便會學藝不精。」
竹戲棚業的新生代、31歲的張慧安也認為,現時無新人入行,行業幾十年後或會式微,但仍會視之為終身職業。問他何不學金屬搭棚,多一技傍身,他稱用鐵架無技術可言,「用升降台就咁擺落去」;用竹架則要爬高爬低,又要動腦筋,思考力點的位置,鬥智鬥力,很有成功感,這也是他每天工作的最大動力。
明報記者 林耀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