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隨?人口急速增長及城市發展,全球資源供求失衡,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面對發展與保育的兩難議題,22名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學生在2009年到訪東非肯尼亞著名野生動物保護區瑪沙瑪拉(Masai Mara),在探索體驗中反思自然保育的重要。返港後,他們將旅程所見所聞,轉化成「非洲之角.瑪莎瑪拉」主題展覽,在商場與市民及遊客分享。
會場共佔4層,16個展區展出了東非的野生動物如非洲水牛、班馬、兀鷲等資料,並設有導賞服務。在導賞員何敏聰的帶領下,校記在展區中發掘東非動物的有趣資訊。
導賞期間,何敏聰提問的冷知識難倒了校記:「斑馬是黑底白紋還是白底黑紋?為何兀鷲的頭及頸部是光禿禿?」他指出,斑馬胚胎在母體發育時首先是黑色的,隨?懷孕時間增加,白紋會逐漸出現,因此是黑底白紋。由於兀鷲自古是腐食者,啄食腐體時頭及頸部經常沾染血液,保留羽毛容易滋生細菌,引起細菌感染而死亡,因此牠們的基因在進化歷程中慢慢改良,頭頸都變得光禿禿。校記經過是次參觀,對當地野生動物的認知也增進不少。
出席的校記都表現得甚為被動,只顧抄寫而忽略發問;導賞員幾次提問,校記不但未能回答,有些還各自竊笑,令場面一度尷尬。當日不少校記對受訪對象有所誤解,因此事前準備了的問題未能運用,冷場情?是可以理解,但校記應注意每次採訪時都有可能出現突發事情,他們要懂得即時解難、處理。此外,校記需注意這類展覽是公眾活動,為免妨礙其他人進出,要留意周遭環境,在不騷擾他人的情?下採訪。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圖:傳媒teen使 霍偉傑
回應 (0)
2024年01月14日 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