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羅穎思(Jenny)16歲
積極參與青協、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等社會機構的募捐活動,2007年參加兒童議會,2009年跟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探訪尼泊爾。
賣旗觀察社會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的賣旗活動在早上8時開始,儘管長時間拿着籌款袋很疲累,但在金鐘及灣仔賣旗的Jenny堅持不把它掛在肩上,因為「對捐款者不便」。每次有人捐款,她都恭恭敬敬提起籌款袋,讓捐款者不用彎腰捐款。經過4小時的努力,Jenny拿着沉甸甸的籌款袋,把它交到收集中心。
「我今天的最後6張旗紙,賣了半小時,眼見途人都貼了旗紙,或別人不理睬我,我便會沮喪。就在這個看似簡單的義務工作中,我要懂得堅持。」於Jenny而言,賣旗不僅是籌款活動,也是觀察社會的機會。
經驗豐富的她,分辨路人有否捐款意欲時,會留意路人的表情,她以往不會着沒多笑容的路人買旗,認定他們不會願意,但後來她改變了這個想法。「不要因人家的外表而不叫他買,有時我問他們買旗與否,他們會拿錢,但我不叫他們一定不會買,所以賣旗真的要主動。」Jenny指遇到內地遊客,明白內地較少類似的籌款模式,都會特別用心講解籌款目的,讓遊客放下認為「籌款是騙人」的戒心。
社會服務到「其他學習經歷」
Jenny又觀察到,「九成帶着孩子的父母都會買旗」,父母通常會把錢交給孩子,讓他們投錢。「這是很好的教育,自小培養善心,香港的公益事業便可以延續下去。」
新高中學制下,社會服務是「其他學習經歷」的範疇之一,Jenny坦言部分同學在課程要求下做義工,「有些人會問為何要做義工?何不用這些時間睡覺、打機?雖然他們背後可能是為了成績,但我看到他們享受做義工的過程,由以前不想做義工,變成主動報名參與,這是很大的轉變。」
訪問當天正值中學考試時期,參與賣旗的學生也減少了。她表示,青年易受朋輩影響,「如果我們整班都去賣旗,只有你一個不賣,便會很突兀嘛!」她又說,青年害羞、怕蝕底,往往不敢踏出做義工的第一步。「當服務新移民、少數族裔時,普通話、英語要說得好,青年可能害羞,不敢多溝通,這是較大的障礙。」
回應 (0)
2024年05月15日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