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海洋公園新中華鱘館昨日開幕,10條中華鱘中,3條是曾在香港飼養、之後被送回「娘家」的,最長一條達2米。新館魚缸與舊有的最大分別是由鹹水改為淡水。內地專家認為,海洋公園之前用海水養中華鱘,鹹度不穩定,或令中華鱘易生病,採用淡水是較保險的方法。
5月入場人次破紀錄
海洋公園上月總入場人次達43萬,是歷來5月最高紀錄。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期望在6月底財政年度完結時,全年總入場人次可突破500萬。公園近日推出特別優惠,遊客於6月18日至7月4日可以七折購買第二張入場門票,持全年入場證者可在優惠期內以50元購買同日入場票一張。
2008年中央政府先後送出10條中華鱘給海洋公園,先有一條被海狼咬死,後有一條疑傷口感染死亡,另兩條病倒,最後中華鱘館要關閉,中華鱘全送回鄉。盛智文昨說,經內地專家研究及改良飼養方法後,飼養環境更貼近長江生態,相信不會再出現有中華鱘病倒或死亡事件。
新館開幕 展10中華鱘
新館名為「中華鱘館——長江足跡」,主魚池容量42萬公升,長10米、闊11米及厚3.8米,10條中華鱘年齡2至10歲,全部未成年,身長由0.8米至2米。由於中華鱘最多可長至5米長,當牠們完全成長後就會因魚缸太細而要「搬竇」。
鹹水鹹度不穩難適應
北京海洋館總經理胡維勇解釋,主魚池設計有參考其意見,包括參照長江急速水流為藍本,可調校水流強弱,「池底設計平滑,減少尖角裝置以防擦損魚類皮膚」。他解釋,中華鱘在淡水長大後游出海,產卵時再游回淡水,可自行根據自己適應情况游到不同鹹度的水域,但若魚缸內鹹度不穩,或較難適應而生病。他說之前海洋公園以鹹水養中華鱘屬實驗性質,已汲取了經驗。他認為以淡水飼養較保險。新一批中華鱘4月從廈門來港,當中7條是內地新贈香港的。盛智文說,為免中華鱘再因不適應環境而死亡,這批中華鱘來港初期已特別模擬長江三峽生態的環境作檢疫,又邀請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陪同中華鱘來港提供支援。
內地專家現時會不定期來港直至年底,最後由該公園的15名專家照顧中華鱘。該館亦飼養一批長江特有淡水魚種,場內亦設展示香港鬥魚及高體鰟鮍的香港特有淡水魚種主題區。
回應 (0)
2024年07月02日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