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蔡元培先生的大名,相信沒有多少華人感到陌生,他在中國現代歷史上的地位獨一無二,對現代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現代大學教育系統及制度,確立北京大學的傳統和校格,使之成為真正的現代大學,是中國走向現代化道路的其中一位重要領航人。《蔡元培與現代中國》集合各家,就蔡先生的理念思想、人格魅力、文化視野等作不同角度評述,可使讀者對蔡先生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蔡先生最廣為人所知的就是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及治校方針。除了聘請陳獨秀與胡適的佳話外,當時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術精英包括錢玄同、魯迅、李大釗、周作人、熊十力、辜鴻銘等,均在此方針的吸引下,來到北大執教,傳播思想,將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學說理論引進介紹給內地的莘莘學子。 勵行革新 創開放學術氛圍 綜觀今日世界各地的大學,包括百年以上的老牌學校,尚難以成就一家學問、一代大師,而蔡先生卻能在中國新大學教育制度成立之初、在北大當時官僚腐敗成風之際,勵行革新,創造了一時無兩的開放學術氛圍,將內地最著名、頂尖的、不同學派的學者教授聚集校內,各展所長、大放異彩。所以說自由思想,兼收並蓄,可以興一校之學術研究,可以振一代學者之精神面貌。 由是,美國大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在蔡先生逝世6年後便曾這樣評價他:「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一下,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分,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到第二個。」我認為這是對蔡先生的貢獻最精準的描述。 有人質疑蔡先生的學問不深,卻擔任北大校長,統領當時內地最傑出的學者。然而,一所大學之校長,最重要的並非堅守一家之言,而是能以廣闊的胸襟包容百家,使各家能如魚得水般自由自在地發展其學說,研究其學問,甚至成立新的學術派別。所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中庸》),可以說只有蔡先生這樣的人才算得上是最適合的一校之長。在那時,北大校長是官職,蔡先生自己本身對倫理學甚富研究心得,但最終他並沒有成為成功的政治家,亦沒有成為出色的學者,卻獲譽為中國孔子之後的現代中國偉大教育家。 開放 包容 擇善而從 蔡先生這種對學術的包容,也延伸至對待外來文化的原則,便是保持心態開放、包容和擇善而從:「鄙人嘗思,一種民族,不能為吸收他族文化,猶之一人之身,不能不吸收外界之空氣及飲食,否則不能長進也。」雖中國文化之源遠長久,不能閉門獨為,否則只會落得遭淘汰的命運,清末時期中國的發展面臨倒退,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就是因為長期鎖國的必然結果。 推而廣之,無論是治校或者治理國家,其實大道至簡:萬物普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始能聚合人才,相互交流而推陳出新,方可達到生生不息。 ■書名:蔡元培與現代中國 編者:蔡元培研究會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年 ■作者簡介 葉國華,香港政策研究所創辦人及主席、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同時兼任多項社會公職。 文:葉國華 圖:網上圖片
新聞類別
港聞
副刊
詳情#
回應 (0)
2023年11月21日 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