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指引﹕長青網文章

2010年06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6月24日 05:35
2010年06月24日 05: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主要探討問題(根據課程指引) •什麼因素促使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 •他們的參與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他們會有不同的訴求?有關訴求帶來什麼影響? •法治精神如何保障香港居民的權利和推動他們履行義務? •對香港居民來說,多元化身分有什麼意義?為什麼? 教學目標 ◆知識﹕期望學生透過分析近期青年參與的社會運動,了解影響青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因素。透過探討青年採取的行動方式,認識市民參與社會事務的幅度,與政府對市民的互動有着密切關係。最後,所有青年行動實在有賴香港的法治精神,讓市民能在公民權利受保障的情况去表達個人訴求。 ◆技能﹕期望學生透過比較一系列青年參與的社會運動,了解運動的多元性反映不同利益群體的取向。同時分析採取不同社會運動方式前需考慮其成效及合法性。 ◆態度﹕期望學生透過分析事件,珍惜香港法治精神的價值在於保障市民表達意見及訴求的權利。同時,反思在爭取社會公義時,無論以任何方式,我們必須先建立個人所重視的價值觀。 多層思考答題指引 1. 這題主要指出所有影響青年參與社會政治事務的原因,同學可從內在因素(如個人能力、使命感及歸屬感等)及外在因素(如現况對市民的生活素質造成的影響、組織資源、政治及法律環境等)作出分析。同學可從熟悉的事件中,作出分析及援引(如高鐵及最低工資事件反映市民對生活素質的訴求;另外五區公投及政改方案事件反映市民對爭取社會公義的訴求)。 2. 同學回答此題時需作出個人表態。首先指出現時青年可向香港政府表達的渠道,並作出評論。至於是否因此而「採用激進手法表達意見」,同學需作正反分析。在分析支持及反對的論點後,同學須重申個人立場,切勿作騎牆的言論。 3. 同學可按知識增益內有關「公民參與階梯」所描述的內容作出分析。在分析香港青年現時參與社會政治事務的狀况時,留意在不同事件中,可能會屬於不同層次。例如,在區議會內討論有關民生的議題,青年的參與度可能較高;在政制議題上,他們的參與度可能較低。同學可就整體及個別情况作出分析並舉例說明。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choyki
2022年10月28日 10:26
多謝分享
0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choyki
2022年10月28日 10:26
多謝分享
0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