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上會考狀元不容易,但長大後可將讀書和人生觀傳授予下一代,成就兒女成才更難得。銜接海外大學的國際文憑預科課程(IB)近日放榜,自小已具數理天份的英基學生游暘取得滿分45分佳績,成為香港IB狀元之一,其父親便是於1978年勇奪會考9A的會考狀元、現成為醫生的游子覺。游暘直言,會以父親為榜樣處事勤力,將負笈英國劍橋大學修讀數學;從不愛死讀書的父親亦捨棄傳統中學操練式訓練,望兒子可自由地發展成才。1978年狀元今為腫瘤醫生在5月舉行的IB課程日前放榜,南島中學的游暘及英皇佐治五世學校的湯學婷(見另稿),均考獲滿分45分,成為狀元。18歲的IB狀元游暘應考中文、英文、化學、物理、數學及經濟共6科,將他養育成才的父親,便是1978年首名會考9A狀元、現任東區醫院臨牀腫瘤科顧問醫生游子覺,母親則是中學教師。游子覺於1978年接受傳媒訪問時曾說,「求學不能靠『死讀書』方式,我亦喜愛踢足球、田徑及玩二胡」,令他對培育兒子有一套獨特的方法。游暘讀聖保羅書院小學,成績名列前茅,經測試後發現為數理資優生。不過,游子覺並無因兒子的天分而揠苗助長,他斷言﹕「沒有特別訓練他的數理,一切順其自然吧!」但他笑說,兒子小學時曾教導他數學知識,讓他參加數學興趣班,「直至初中時,他所認識的數學知識較我多。」反對死讀書 送仔入國際學校另外,他也注重兒子的多元化發展和批判思維,平日常與兒子討論時事,「我們曾討論早前舉行的立法會補選,可當親子活動」。游子覺從會考制度中脫穎而出,但不願兒子重踏自己的升學路途,改送兒子入讀國際學校南島中學,他直言﹕「傳統中學對兒子的發展有所限制。國際學校規範不多,適合兒子長遠發展。」他說﹕「以往靠操練可獲佳績,成為一部人肉計算機,但現時是電腦化的時代,不需靠死記。」游暘在父親的栽培下「釋放」數學天分,並十分享受國際學校的學習環境,他說﹕「與傳統學校不同,國際學校不用死記硬背,亦可參與音樂團、橋牌學會等課外活動。」子自小愛數學 將負笈劍橋自小對數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游暘,早已將數學融入生活。他舉例說﹕「我曾看到有工人拿着一個盛滿奶樽的盒,我會計算怎樣的排列,才可放置最多奶樽。」他將負笈英國劍橋大學修讀數學科,期望日後再修讀博士學位,攻讀物理或工程學。父子兩代同當狀元,游子覺肯定兒子的成就,說「他是值得的!我從沒預計他考獲如此佳績,完全超乎我想像!」但寄語兒子「不可就此感到滿足,因為這只是人生其中一個階段!」明報記者 楊曉楓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
2023年12月30日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