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第2季經濟增長10.3%,較首季的11.9%增幅明顯放緩,亦遜於市場預期的10.5%。數據雖然加深市場對下半年經濟環境的憂慮,但由於內地6月份樓價是09年2月以來首度下跌,開始有投資者憧憬政策會出現轉向。回顧近月全球經濟數據,增長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下半年出現「雙底衰退」(經濟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的風險仍然有限,中國仍然具備空間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因此,中央在貨幣政策和壓抑樓市兩大層面仍不會有大轉變,料要視乎第3季情况後再作定奪。在此環境下,低吸一些穩健的大型股份,倘大市下滑,股份損失不多,向上突破亦是首批獲資金青睞的股份,是進可攻、退可守之選,當中內銀、電訊及內地保險股均值得留意。內地經濟正面臨兩難局面。論增長力度,由採購經理指數、領先指標到工業增加值均出現連月下滑之勢,加上樓價16個月以來首度下滑,經濟過熱壓力減退,在調控方面確實可以「鬆手」一點。內地貨幣供應仍相當多但與此同時,由於去年新增貸款太誇張,當前貨幣供應仍然相當多,6月份M1增長高達24.5%,總量超過24萬億元人民幣,就算到9月底以前零增長,屆時增幅仍然達到19.3%,僅處於96年至08年的區間上限(見圖),並不具備放鬆條件。M2增長回落速度雖然較快,6月份升幅為18.46%,但亦只處於多年來的區間上限;而總量達到67.4萬億元,則相當於全年生產總值約1倍水平,貨幣環境仍然頗為寬鬆。要注意的是,儘管中央不斷淡化通脹壓力,但內地已持續多月處於負實質利率(即通脹高於1年期存款利率),內地居民為資產保值的意欲相當大。在這個基礎上貨幣供應貿然再加速以及放寬樓市調控,便很可能引爆投資投機的衝動,各類資產價格勢必急升,過去半年的調控和經濟結構轉型的努力將前功盡廢。再者,除了應付百年一遇的海嘯外,中國貨幣政策的目標,往往偏向抗通脹多於保增長,每逢出現負實質利率,貨幣增長速度便趨放緩,反之而言。即使中央對下半年通脹受控極具信心,但始終當前實質利率仍是負數,貨幣政策調整空間有限,貿然入市炒政策轉向,獲利機會率並非太高。中央首重抗通脹 調控難鬆後市不明朗因數太多,股市自然難有起色,但多個重要板塊如內銀、內險、中資電訊股等基本因素穩健,估值亦見吸引,候低吸納潛在損失風險有限,一旦大市重拾升軌則會率先獲資金吸納,會是進可攻、退可守的佳選。撰文:曹嘉聰、張兆聰
回應 (0)
2023年11月15日 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