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英特爾(Intel) 在全球芯片製造、技術開發、電腦和通信產品與平台等領域皆處於領先地位。1985年已進入中國,現任英特爾中國執行董事戈峻,在過去15年間,直接參與決策了英特爾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布局和拓展,包括在上海浦東、成都和大連、越南胡志明市的數十億美元的項目投資,以及英特爾中國市場營銷架構和研發團隊建構等。加入英特爾前,戈峻是執業律師和公司法律顧問,其主要執業領域涵蓋外商直接投資、公司財務融資和國際貿易等。戈峻先後獲得華東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學學士學位及美國路易斯—克拉克大學西北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於1998至2000年,他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EMBA課程,並取得學位。英特爾在內地設立了16個分公司和辦事處,擁有本地員工 6000 多人,在中國直接投資接近47億美元,中國已成為英特爾在美國以外投資最大、機構設置最多的區域市場。戈峻將一連四期,講述他在內地為英特爾打拚的經驗。——編者戈:戈峻 盧:盧榮俊 趙:趙斌盧:我們先談談英特爾在中國的發展。英特爾登陸中國多少年了?戈:到今年正好25年。可以說,英特爾現已是在中國發展得最成功的外資企業之一。我們慶祝25周年時有兩個主題: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回顧過去,是英特爾「感知」中國的25年。展望未來,是如何與中國「志同道合」,共創明天,把英特爾的戰略融入到中國的國家發展戰略裏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更大的成功。階段一:感受中國盧:這25年分成哪幾個階段呢?。戈:我認為可以分成3個階段。這3個階段的劃分,可能和其多外資公司沒有太大區別。第一個階段是「感受」中國,從1985到1994年,那時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進入中國。經過10年的摸索,我們從建立「辦事處」和「合資公司」,到現在獨資的企業集團運營模式,逐步適應了中國市場,明白了國策,積累了經驗。階段二:認知中國盧:那第二階段呢?戈:第二階段是從1995到2005年。這一階段我們開始「認知」中國,並與中國本地的IT產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壯大。我們親見中國的崛起,從完全沒有個人電腦產業,到成為全球最大的PC生產基地,而且很快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的信息產品消費市場。現在,中國手機市場已是世界第一,互聯網用戶也是全球最多。至於電腦,按微軟的說法,明年中國就是最大的電腦消費市場。我們相對保守一點,但也認為不出兩三年,中國應該同時成為世上最大的電腦生產基地和最大的消費市場,這個前景是「不得了」的。階段三:中國納入戰略中心盧:第三階段又如何?戈:自2006年起,英特爾的目標是更緊密地研究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要把中國因素納入到英特爾全球戰略的核心,並協助中國可持續創新、自主發展。這其實也就是英特爾今後10年要做的事情。◆地域開發 造就投資高潮盧:英特爾在中國有哪些投資高潮?是如何與中國的國策契合?戈:英特爾在中國的三次投資高潮都和「地區發展策略」相匹配。第一高潮:浦東開發1996年英特爾在上海浦東外高橋建立芯片封裝測試工廠,跨入「浦東開發」大潮。它的封裝測試運作是全球最先進的,可見我們下了很大決心投資中國。當時真是如同鄧小平的話「摸著石頭過河」(you don't know what water you will step in)。事後證明這個決策非常成功,十多年來營運甚佳。第二高潮:西部大開發第二階段是「西部大開發」,我們也是跟着國家的戰略部署走,2003年宣布在成都建立封裝測試基地,2006年、2009年兩次追加資本,是西部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總投資額達6億美元。公司如此集中投資成都,一開始也不無擔憂,不太肯定當地的基建條件、人才供應、政府支持力度、物流等是否符合要求。事實又一次證明,當時的投資決定是正確的,首先是得益於國家西部大開發一系列良好的政策配套,中央與地方政府非常支持,人才也不成問題。第三高潮:振興東北老工業盧:過程中你的功勞也很大吧。戈:三個高潮項目我都有參與決策和執行。在上海、成都之後,接下來就是大連。大連項目是2007年決定的,投資25億美元。這個項目迄今還是中國高科技領域最大的單筆外商投資。我們興建了300毫米(12英寸)晶圓工廠,2010年10月將會投產,順應了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產業政策。許多媒體報道這個項目時,就問:「為甚麼英特爾能夠把國家戰略與公司戰略融會得天衣無縫,每一步都如影隨形?」我想,這和英特爾決意融入中國的戰略理念分不開。大連的工廠將招聘1800名員工,是亞洲最先進的晶圓工廠。當中有近300名外籍同事,有來自美國和愛爾蘭的,因此同時有近300個外籍家庭將搬到大連去。這些家庭在大連形成一個小型的國際社區,一下子把大連的「國際化」程度也提高了。美限出口 仍可製最先進產品趙:這麼大規模的投資項目,對美國有沒有影響?有沒有限制?戈:有的。對於技術出口,美國設有出口控制,這對大連的工廠有一定影響,最先進的技術來不了,例如,對於32納米的製程還是有限制。但是,現在市場最熱門的產品並不一定要用最先進的製程技術來做。美國的出口控制在於納米技術的級別。65和90納米的製程技術可以獲得批准。宣布項目的時候我們計劃採用90納米技術,但在實施時已是採用65納米技術。雖然是用65納米而非32納米製程,但也能夠生產出最先進的產品。◆沒有聯想 自己也生存不了趙:英特爾如何與中國的產業環境互動?戈:英特爾的發展是否成功,也取決於市場有沒有良好的生態系統去支援。所以英特爾在技術領先超前之餘,還希望把中國的IT產業做大,這是我們成功最根本的保證。如果中國沒有聯想、方正,沒有海爾、華為,我們其實也生存不了,因為「只有水漲才能船高」。芯心相映 與中國產業共成長我們在1985年進入中國,從支持在中關村建立一家DIY(砌機)店,到支持聯想成為今天PC產業的龍頭企業之一,以至今天在中國與全球同步發布技術,我們一直與中國整個產業鏈緊密合作。所以,英特爾在中國的成功,不單是一家企業的成功;我們以整個產業鏈的成功,來支撐我們的成功。英特爾做好自己的同時,不忘公司的上游、下游以及整個產業群。當然,我們還要開拓新的市場機會。除了電腦這門核心產業,與電腦相關的產業如掌上設備、上網本、手機,以至移動互聯網和通訊、標準制定這一系列的產業環境,都要發展起來。英特爾確實在多方面努力和投資,不遺餘力。我們有一句口號是「芯心相映,與中國產業共成長」。我的親身體會是很多企業都很成功,但他們只想到自己成功,卻沒有想到要把蛋糕做大,把環境做好,然後他們生存的條件會更好更強。規模大售價廉 以量取勝趙:目前英特爾在中國的投資規模如何?戈:我們現在有6000多名員工,累計47億美元的投資,就產值與進出口額來說,已是目前在中國內地經營規模最大的外資企業之一。趙:規模真是很大。英特爾的產品單價並不高,所以產量必須很大。戈:是的。英特爾以量取勝。◆未來策略 首要保住領先地位盧:英特爾未來在中國的發展策略重點是甚麼?戈:英特爾希望在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第一、 技術領袖。英特爾希望保持技術領先地位,這是最基本的,一旦失去領先地位,其餘也是免談。第二、 做優秀的產業合作伙伴,與國家的國策和產業鏈結合,致力成為中國的產業技術合作伙伴。第三、 「企業公民」的概念已愈見盛行。我們特別強調「回饋社會」,要盡力支持中國的「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從技術創新到社會創新,這是我們的一個終極目標。英特爾希望通過公司的技術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的效率,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四之一)■EMBA Forum:英特爾的中國策略策劃:陳志輝教授(中大EMBA課程主任)統籌:趙斌(前聯合出版 (集團) 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榮俊(前中大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嘉賓:戈峻(英特爾中國執行董事)編修:謝冠東日期:2010年3月23日EMBA論壇(EMBA Forum)是定期舉辦的學術活動,邀請成功領袖與學員和校友分享管理哲學和成功秘訣。中大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回應 (0)
2024年05月31日 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