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中國內地,因城市發展經常衍生的拆遷及反拆遷,「釘子戶」每每可見。但在北京城,有一戶人家則是無可奈何的「被釘戶」,這家人住在道路中央,雖然早就想搬,但卻是一直「尋拆無門」。
在距離天安門廣場約6公里、位於北京北三環三元西橋北面,一幢青灰色與白色水泥牆圈起的磚瓦房,坐落在馬路上,而原本8車道的寬暢公路,經此時突然收窄為兩車道。53歲的房東張長福夫婦直言,「我們被遺忘在城市馬路上」。
張長福早年是北京農民,25年前,三元西橋一帶還屬於農村,張長福在此塊宅基地蓋房,門牌是朝陽區西尚家樓村2號。但隨着京城不斷擴張,西尚家樓村也在2002年開始興建高檔住宅區「UHN國際村」。
賠償談不攏 建商棄收樓
張長福稱,當年是以每平方米建築面積近5000元(人民幣•下同)來計算拆遷賠償,政府指該房建築面積為153.36平方米(1平方米約等於10.8平方呎),賠償金約84萬元,「但我的房子有236平方米」。對於153.36平方米的由來,他坦言,是當年為少繳住房建設費才少報的。
由於張長福要求150萬元補償,開發商見磋商無果,乾脆將張家排除在規劃外,並在其西側修建一道水泥牆,而政府修建阜通東大街曙光西路段八車道馬路時,在此也縮成兩車道。2008年奧運前,區政府認為該房影響市容,又再在其東側修建水泥牆,終形成「路中釘子戶」。
「釘子戶」生活難言舒心,張長福說,周圍日夜噪音不斷,下水道經常被堵,院內無法修建廁所,需步行15分鐘才可解決「三急」,每至下大雨,屋頂到處漏雨,由於地處窪地,積水會達10厘米。「其實,只要當初條件稍微合適,我們就會搬了。」
雖然目前北三環的樓價每平方米已升至4萬元,但張長福亦不再堅持市價賠償,「只要能有一套120平方米三居室(三房一廳單位),外加100萬現金,我就立刻搬。」
明報記者 劉洪慶 北京報道
2024年09月05日 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