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不少「神童」都會在升學階段跳級,但過程中必須克服本身能力和社交等挑戰。有教育心理學家指出,若家長確認子女能力屬資優,可鼓勵子女嘗試跳級學習,但跳升至高階程度時,要關注會否出現焦慮或過分緊張等負面情緒,並研究會否有其他多元發展,否則強行跳級「勉強無幸福」。
近年有不少年紀輕輕的資優生「越級」挑戰,如2007年以9歲之齡獲浸大數學系取錄的沈詩鈞,同年何凱琳年僅14歲參加會考,成為9優狀元,獲中大醫學院破格取錄。
12歲的卉君在應屆會考奪得優異成績,承認面對同學會有代溝和追趕功課等壓力,香港心理學會執委兼教育心理學家陳信潔分析,資優生因為與朋輩的年齡、體能、經驗的差距,需要有多方配合,包括學校、家長支援等,才可發揮潛能,否則「神童也有可能變得平凡」。
他指出,家長應留意資優子女跳級升學後,會否出現焦慮、哭泣、對自己要求過分緊張等負面情緒,若有不良反應便應多關心,並嘗試其他發展出路,不必強行跳級。他又建議,卉君若決定升讀醫學院,可先修讀理科學位,打好根基,並多鍛煉身體體能和磨練社交技巧,待心智成熟和情緒穩定時,才選擇合適大學。
回應 (0)
2024年09月06日 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