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直都很喜歡馮小剛的電影,他是一個真正懂得說故事的人,也不故作高深。
《唐山大地震》既不是科幻片,亦不是政治片,倒是一部夠水準的文藝片。影片的特技坦白說追不上國際水平,片中描述的年代,是毛澤東去世後的30年的開放改革年代,但刻劃中國政治只是點到即止,更談不上批判。
地震本身不具感人的因素(想像如果南極發生地震,你會流淚嗎?)感動來自地震所引發的人間有情。 影片中,地震不過是一個引子。 感人的地方是﹕卑微的人在努力改善生活時所遇到的挫敗和成功。
展示改革後的中國社會
片中描述開放改革的中國社會現象,縱度很寬;深圳特區、富戶別墅、衣錦還鄉、全民學英文、男女性觀念、移民等等。 中國人對經濟開放下的力爭上游,也許比對地震的劫後餘生,感受更深。
作為一部文藝片,天災和經濟機遇都只是襯托而已,真正的張力來自夫妻的鶼鰈情深、孖生兄妹的相濡以沬、養父母跟養女的關係、男女之間的情與慾,這些都是老掉大牙卻賺人熱淚的題材。
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2000多年來,無數代中國人都在儒家思想中成長。 我們一直都擺脫不了三綱五常的包袱,影片中的母(父)慈子(女)孝,其實重複又重複顯現在我們眼前。戲院裏坐在我旁邊的是數位洋人觀眾,很明顯,這些催淚場面對他們並沒有造成那麼大的震撼。
大陸電影市場欣欣向榮
《唐山大地震》的出品人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早些時候在深圳上市(有人說馮小剛是華誼兄弟最值錢的資產),公司市盈率一下子衝上過百,今天的大陸電影市場就像20年前的香港,欣欣向榮。
我最近看過一個投資計劃書,建議在中國大陸大小城市投資影院,熟悉內地電影界的朋友告訴我,中國電影的入場觀眾人數近年大幅上升,但市場空間仍是很大,中國人口是美國的3倍有多,但去年的票房總收入僅是9億多美元,是美國的十分之一。 之前有人擔心中國盜版成風,那會有人花10倍於盜版影碟的價錢去上影院。後來發現,上電影院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生活體驗,不再是觀賞一個故事那麼簡單。
電影置入行銷成趨勢
《唐山大地震》亦引入了近年愈來愈流行的Product Placement商業手法,就是在影片中軟銷一些品牌——「劍南春」、「寶馬汽車」、「中國人壽」等等。 在電影或電視劇裏面上推銷商品是國際市場的趨勢,《變形金剛》(Transformer)賣的就是GM、《石破天驚》(The Rock)賣的就是Fedex。馮少剛的另一名作《天下無賊》,據聞單靠寶馬汽車的廣告費,已經支付了影片成本的大部分。
永鼎顧問總裁 張宗永
water.cheung@wyndham.com.hk
2024年09月14日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