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統計資料「打架」,屢見不鮮。最近坊間關於人口和GDP資料引起熱議,可見一斑。國家計生委公布「省級人口個案庫資料品質評測結果」,20個省2000年至2009年出生人口總數與人口計生統計報表資料相比高出12%;上半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GDP172,840億元(人民幣•下同),而不包括貴州和上海的29個省區市GDP之和超過18萬億元,高出全國總值近8000億元。
統計失真或致霧裏看花
內地官方一直倡言統計真實可信,但在統計方式和口徑上,受困於經濟組織分佈廣、架構複雜,統計起來難度不小。以GDP統計為例,有的公司發跡在廣東、福建,資本運營總部則在北京、上海,有時統計兩邊都算,這樣各個地方匯總起來比全國多,似也情有可原。
今年年初,國家統計局公佈2009年內地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5%。輿論譁然,稱同居民的感受天壤之別,有的更質疑有悖常識。當下熱炒的樓市「空置率」,國家統計局推出待售商品房,也是「雞同鴨講」,謎團依然。
有學者指出,內地「官出數位,數位出官」,才是要害,本質上還是考核體制導致地方政府唯經濟論,致使資料「注水」。而離譜的統計資料不惟民眾不信,就是決策者用此資料,也難免霧裏看花,作出與事實相反的判斷。
被增長被低估事出有因
國家統計局曾統計過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不過,數字一出,不少網友卻稱自己的工資是「被增長」了。統計人士事後解釋,這一資料不包括私營企業員工,而私營、個體企業員工相對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低。
有員工感覺「被增長」,很大程度源於高低收入差異大和不同地區職工的收入差距。有些壟斷企業的職工,比起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高出一倍甚至數倍,但在統計一鍋燴,又怎麼能說清楚?
有人感覺工資被增長的同時,一些學者則認為,全國平均的城鎮居民收入被嚴重低估,少算了一倍之多,而收入統計失真主要發生在最高收入居民群體。一直研究「灰色收入」的學者王小魯稱,2008年全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為23.2萬億元,比官方統計調查的結果高出9.3萬億元,比國家統計局「資金流量表」的住戶可支配收入計算高出5.4萬億元。這些隱性收入、灰色收入,又往往與錢權交易、以權謀私,公共投資與腐敗,土地收益、壟斷收益的分配等結合在一起,已超出統計方法範疇。唯有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一套嚴格、合理、公開、透明的制度及管理方式,方能使統計資料不會見光死,不致出現被增長與被低估的尷尬。
馮其十
2024年10月24日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