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技藝交換,已算不上什麼新鮮事。不過最近,上海的多個網絡論壇冒出了一些用技藝交換住房的貼子,例如聲稱懂得乒乓球、羽毛球及英語口語,希望以教授以上技能「換一個暫時的住處」。這些人當中,多數是初到上海的年輕人,或是剛從高校畢業的外地學生,希望依靠自己的技術換得一安身之地。
在他們看來,上海的樓價高得離譜,別說自己租下一套房子,就連合租都有些吃力。在這種情况下,他們不得不想到最原始的「以物易物」之法。因為在「以物易物」的情况下,交易雙方衡量交換與否首先考慮的,往往是物品的實用價值,而不僅僅是價值。這樣往往會突現物品的消費價值,而不是資產價值。
運用原始「以物易物」法
換句話說,如果用貨幣來衡量,作為資產,而非消費品的房屋,其價格只能用昂貴來形容。那些擁有一技之長,甚至擁有名校高等學歷、體面工作的年輕人也無法負擔,哪怕是一間小小的「蝸居」,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奢望。
而所謂的公租房政策,恐怕也無法解決他們的問題。因為政策主要針對擁有上海常住戶口的居民,或持有居住證並連續繳納社會保險金達一定年限的人。即使新移民熬上幾年,通過了這道檻,價格問題依舊無法解決。
公屋政策難紓租金壓力
根據媒體報道,上海市副市長沈駿近期稱,公共租賃房的租金應低於市場水平,但是差距不宜過大,以免對租賃市場形成衝擊。試想,如果租金差別很小,對於解決租金壓力過高這一問題,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想來想去,大概只有繞過「貨幣」這道鴻溝,年輕的「夾心層」才能看到換取住房的希望吧。
高健
回應 (0)
2024年10月29日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