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者籲公開厭惡設施選址長青網文章

2010年08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8月10日 05:35
2010年08月10日 05: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被視為「厭惡性設施」的骨灰龕,一直以來在哪區落戶也遭居民反對,環境諮詢委員會前主席林健枝教授直言,政府從不將未來需建多少焚化爐、骨灰龕、堆填區等設施全盤公開,讓各區清楚責任、各自「認頭」分擔,當局規劃地圖亦極少交代厭惡設施的可行選址,居民蒙在鼓裏反感更大,政府無疑是自製困局。

居民蒙在鼓裏 反感更大

去年底卸任環諮會主席的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林健枝,08年曾發表有關居民反對在區內興建焚化爐、堆填區等「鄰避設施」的研究,他發現居民反對原因並非不明白相關設施的必要性,而是對政府出現「信任危機」,甚至連政府聘用的顧問研究也不信,「居民會問︰『點解偏偏選中我這區?』社區領袖亦質疑︰『我哋啃得呢嚿,之後會唔會陸續有來?』」

他坦言,政府只從服務需要、環境風險評估等科學運算數據等純數字角度試圖說服人,與市民的感知不符。針對當前骨灰龕選址問題,林健枝批評,政府一直不肯在地區規劃上向市民坦然公開所有大小鄰避設施的可行選址,「就連我(當年)任環諮會主席也不會知!」他指政府只把土地用途列作「特殊用途」,令市民覺得被瞞騙。

倡「司長級」協調部門

他不諱言,此等資料一旦公開,或會影響樓價或地價,令政府賣地收益減少,但可換來更快落實這些厭惡性設施,政府甚至可提供誘因,要求地區建這類設施之餘,同時興建受歡迎設施,如圖書館、醫院等作補償。整個統籌工作更應由「司長級」主理,率領發展局、食衛局及環境局等協調,而非由一兩個局單打獨鬥。

他說,市民對興建骨灰龕最大的抗拒是與「神主牌」為鄰,這生人勿近的忌諱雖不易改變,但不是無辦法打破,關鍵之一是投放資源改革骨灰龕設計,若能設計成鳥語花香的優雅公園,將骨灰龕墓碑隱藏至外面看不到,並在提出選址時已有未來設計圖,為市民派定心丸,居民反抗未必如現在般大。

他舉例說,台灣的焚化爐甚至邀請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將焚化爐的外觀變成社區會堂一樣,「靚到有人會去結婚留影!」

明報記者 陳佩儀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choyki
2024年11月16日 10:36
多謝分享
0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