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股成交疲弱,港交所(0388)上半年僅多賺3%至22.58億元,第2季度盈利僅高於第1季約0.4%,表現稍差於預期。下半年港股成交雖無大幅萎縮之虞,但亦不見得有大升的空間,加上發展人民幣產品屬「長期作戰」計劃,短期內難以刺激港交所收入,故股份現價值博率一般,早前炒業績上車的投資者可考慮沽貨獲利。
業績與市場估計相若
港交所業績的可預測性頗高,因為大市日均成交額、期貨、衍生產品交投數據皆定期公布,市場估計與實際盈利不會相差太遠,箇中差別在於投資收益及營運支出的多寡。如將業績分拆成兩個季度比較,第2季賺11.31億元,按季多賺0.4%,盈利增幅低於收入增長(按季升2%),主要原因有三:一、保證金資金及利率較去年減少,令利息收益淨額下跌,加上投資公平值收益亦告下跌,導致次季投資收益淨額按季大跌74%;二、營運支出因增加人手而上升2%;三、非課稅投資收益減少,稅務支出增加。
整體而言,港交所次季盈利稍遜,但與市場估計相差不太遠,表現仍屬於可接受水平,反而筆者最在意的是下半年港股交投會否有起色。李小加上任後,港交所積極籌劃開源大計,並從兩方面「走出去」,其一是向內地以外的國際企業推介來港上市,其二是跳出港元計價的框框,發展人民幣產品及安排在港交所進行買賣。
下半年上市費可倍升
港交所明言,外企上市將帶來新增長動力,目標市場包括澳洲、巴西、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蒙古、俄羅斯、韓國、英國及美國。距離2010年完結尚有4個多月,但排隊來港上市卻有不少。據羅兵咸永道早前估計,下半年新股將涵蓋金融、零售、工業及能源等行業,以及海外礦業公司,估計合共有29間公司,大型集資額主要集中在第4季。該行預期集資規模較上半年(504億元)激增逾4倍,全年集資總額高達3300億元。不要忘記,7月初上市的農行(1288)涉及的上市費用,還未在港交所上半年業績反映,如市場氣氛沒有突然逆轉,窒礙公司的上市步伐,港交所下半年的上市費收入將可倍升。以上半年來自首次及其後發行上市費2.29億元、下半年集資額升4倍的基礎推算,相關收入可升至逾9億元。
成交額未增 「塘水滾塘魚」堪憂
上市費畢竟只是一次性收益,受市場成交額影響的業務(即交易費及交易系統使用費、結算及交收費,存管、託管及代理人服務費),才是港交所主要針對的「開源」目標,上半年合共帶來23.3億元收益,佔總收入32.96億元約七成。即使上市費升至9億元,佔交易相關收入比例仍不足四成。筆者憂慮的,是即使陸續有大型新股上市,對提高成交額亦無補於事。就附圖所見,恒指不論在過去個多月的升市,還是5至6月跌至19000點的低位期間,日均成交額一直維持500至600億元(上半年日均成交632億元),未見明顯增加。這反映「塘水滾塘魚」的現象,未有真正吸引新錢流入股市。除非進入牛市三期的瘋漲期,增加散戶即市買賣及加碼入市的意欲,否則成交額低迷的情况難有改善。
人民幣產品未即時帶動交投
當然,發展人民幣計價股票、定息產品、結構性產品為市場帶來無限憧憬,但筆者認為,港交所交易收益不會一下子大會提高,理由有三:一、產品可能會分批推出,難以造成成交爆升的現象;二、人民幣回流機制尚未形成,加上本港兌換人民幣每日不高於2萬元的規定還未撤銷,個人及企業投資者沒有誘因進行大額人民幣投資;三、A股較H股出現折讓,除非容許投資者在本港買賣A股,否則難以拉動中資股及相關人民幣產品的成交。
假如最終多款人民幣產品及回流機制一次過推出,屆時才追入港交未所仍為時未晚,不過可能性極低。現時港交所估值相當於10年預測市盈率26.6倍,與歷史平均水平27.7倍相若,預測股息率3.4厘,在沒有實質利好消息前,買入股份的值博率不高。如閣下早前在125元附近上車炒業績的話,不妨先考慮沽貨套利,未持貨者則宜觀望。
港交所未來的另一重點工作,是發展人民幣投資產品。李小加預期人民幣「回流機制」今年可成事,之後可推出人民幣產品。
撰文:郭子威
2024年12月15日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