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別嘌醇」生產溫度不足殺菌長青網文章

2010年08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8月18日 18:35
2010年08月18日 18:35
新聞類別
港聞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死因庭續審降尿酸藥「別嘌醇」,疑致8名癌病患者感染毛霉菌死亡事件。港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估計,可能藥丸在生產過程中熱力不足殺菌,且半製成品放置過久,終令藥丸被大量毛霉菌污染。他又形容今次是醫學史上首次有癌症病人爆發腸道毛霉菌感染。

袁國勇於今年3月實地視察歐化藥業廠房,發現生產過程有問題。他指藥丸原材料壓成藥餅後經歷脫水,廠方以攝氏50度烘乾半製成品,繼而在攝氏20度環境下擺放5至14天,他指:「脫水過程太久,藥餅帶3%水分,加上環境溫度,令小芽孢根霉菌(毛霉菌的一種)快速繁殖。」他又指出,瑪麗醫院病房及藥房的樣本亦超標41倍及31倍。根據在藥廠檢取的藥丸樣本,含菌量超標逾百倍。

倡棄粟粉製藥 升生產溫度滅菌

袁國勇認為藥廠人員並非醫生或微生物學專家,未必注意生產環境問題,認為業界應檢討生產程序,如提升生產溫度至攝氏65度,只需10分鐘便可殺滅霉菌,又建議棄用粟粉製藥以縮短擺放時間,並使用酒精製藥以消毒。

有家屬問及事主死亡與服用帶菌別嘌醇是否有關。袁國勇解釋兩者有直接關係,但不能斷言事主因服食帶菌藥而死,「病人天天服用該藥,藥丸含菌量『千千聲』,機會較大,但非絕對」。

袁國勇:醫學史上首病例

他又形容是次爆發極罕見,「我的論文題目關於骨髓病人感染,未發現類似病例。根據文獻案例亦僅得20個,99%醫生一生都沒遇見;過往有一次爆發案例,患者從舌頭感染,菌來自木製舌壓(即「雪條棍」)。」他又形容今次是醫學史上首次病例,與多個不幸情况一起出現,引致事件。案件今續。

【案件編號:CCDI259-262、283-286/09】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choyki
2025年03月14日 13:59
多謝分享
0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choyki
2025年03月14日 13:59
多謝分享
0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