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記者協會與內地官方「斷交」17年後,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昨日以官方身分,出席記協的午餐會並發表演講。郝鐵川在洋洋4300字演講,由兩次世界大戰、91年波斯灣戰爭以至「911」事件,說明國家在應對這些社會危機時,會「擁有臨時性、靈活性、異於平常的較大權力」,表示傳媒首要是協助政府執行應急措施,其次才是監督政府。有議員認為,郝鐵川的說法,是要為重推《基本法》23條立法製造輿論。
中聯辦與記協的17年來首次「破冰會」在銅鑼灣一間酒店中菜廳舉行,吸引半百記者到場。郝鐵川抵達時先與記者寒暄一番,與記協主席麥燕庭亦言談甚歡。
與記協斷交17年破冰 發表「學術演說」
隨後郝鐵川發表演說及答問環節時,言論卻令在場記者「意想不到」。郝鐵川演說的題目是「社會秩序危機時期記者採訪的法律環境」,內容先引述不同社會學家對管理社會的論述,隨後就提及多場世界戰爭。
郝鐵川說,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國會先後通過《反間諜法》及《反煽動法》,是為防止向敵國泄密而限制言論自由;二次大戰,美國再次通過限制言論自由的《史密斯法》;91年波斯灣戰爭,美國政府對新聞界控制極為嚴厲;近年的「911」事件,美國訂立《愛國者法案》,授權執法者監聽或截取公民通訊、通話、借書、醫療等個人資訊。
郝鐵川列舉連串例子後說:「社會秩序危機時期,最緊迫、最根本的公共利益是擺脫危機,恢復正常秩序,所以媒體有義務協助政府執行應急措施,暫時收窄自己的權利。」
他在「學術演講」說,「社會各界應該尊重政府為了應對危機而擁有臨時性、異乎平常的較大權力」;又說「社會秩序危機時期,結束危機、恢復秩序成為最主要的公共利益,協助政府執行應急措施成為媒體的首要任務,監督政府則是第二任務,媒體在行使自己的各項權利時要有所謙抑」。
回應23條立法 「我沒考慮這問題」
在港的傳媒即時追問郝鐵川,何謂「社會危機」,他舉例指是戰爭、嚴重自然災害,或對社會秩序有嚴重衝擊,需要政府採取緊急應急措施加以處置的情况。不過,隨即有記者聯想到,《基本法》23條尚未立法,政府是否不懂得處理社會危機,需要研究立法?郝鐵川回應說:「在報紙上看到,香港在討論推測23條立法,除此之外,我沒有獲得任何更多的信息,我個人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不過,泛民政黨都相信郝鐵川言論所指的「社會危機」,是暗喻應為23條立法。民主黨張文光相信,郝鐵川是要為23條率先製造輿論,但指其言論會令港人更憂慮23條立法後,新聞自由會遭到限制。職工盟李卓人反駁郝鐵川的說法,表示即使美國有限制自由的法例,但同時擁有一個民選政府,整個國家也是建基於良好的制度之上,中國和香港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公民黨湯家驊亦相信郝鐵川的演辭是暗示他支持23條立法,但認為自「畫蛇添足」事件後,郝鐵川的公信力「已打了很大折扣」。民建聯葉國謙則不認為言論與23條有關,但承認郝鐵川以中聯辦官員身分,要求傳媒在社會危機時「先協助政府」,難以令香港人一下子接受。
消息人士﹕言論全球通用 非針對內地香港
不過,據接近中聯辦消息人士表示,郝鐵川的言論只屬學術研究,並非內地對傳媒提出新政策,內容亦非針對內地或香港情况,引用美國例子是希望指出,即使最具新聞自由的美國,亦在社會出現危機時提出相應措施,可見這是「全世界通用」。
2025年04月15日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