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瑪麗醫院成功進行本港首宗同時移植心臟和肝臟的手術,用「兩肝一心」成功救回兩條人命。手術先把去世者捐出的心和肝移植至27歲女遺傳病人體內,再「廢物利用」把女病人未壞死的「有病活肝」,移植給62歲末期肝癌老翁,令他可延長壽命約20年。有病人組織對醫療技術取得突破表示鼓舞,希望可鼓勵更多港人死後捐出器官,帶出遺體器官可救回多條人命的信息。
瑪麗醫院多名權威教授和醫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昨舉行記者會,宣布手術成功。兩名接受過手術的病人目前情况良好,未見排斥異樣,但兩人新移植的器官估計要時間適應,以配合身體其他機能。
港首宗心肝一齊換 風險高
負責是次手術的瑪麗醫院外科部肝臟移植講座教授盧寵茂表示,一般換心臟的死亡風險達7%,換肝臟風險為2%,若心和肝一同移植的話,風險則達10%。盧說,替兩名病人同時動手術,歷時18小時,由周五早上8時一直至周六凌晨2時完成,先為女病人作難度較高的心臟移植,之後再同時為兩人換肝。
手術上周四(8月19日)開始,19歲青年於伊利沙伯醫院腦幹死亡,家人決定捐出其心、肝、腎3個器官,其中心和肝移植給瑪麗醫院一名27歲、患罕見「家族性澱粉樣物多發性神經病變」(簡稱FAP,見另稿)的女病人,她的肝臟因先天缺乏一種酵素,導致毒素積聚影響心臟功能,估計只能活到30歲,生命岌岌可危,必須換心和肝。
癌翁植病肝可用20年
女病人的肝臟其實並非壞死,排毒和造血功能正常,若移植至另一病人體內仍可發揮功用,但約20年後,這個有FAP的肝臟亦會令病人心臟衰竭死亡。盧寵茂和一班瑪麗專家評估後決定「廢物利用」,將病肝移植給一名62歲末期肝癌老翁。盧寵茂說,移植前已向老翁解釋那是只可用20年的「有病肝臟」,老翁接受,「我們決不會為三四十歲的中年病人移植這病肝」。
動員20醫生 近30護士
盧寵茂表示,是次替兩名病人施移植手術,動員瑪麗醫院近50名醫護,包括20名權威心臟和肝臟科移植及麻醉醫生,「我在手術室見到那麼多同事,就知道這次是團隊合作的成功」。他說,是次手術成功,是因3人的血型和體形都配合,日後遇有合適個案,也會作同類手術,希望每年有4至5人受惠。
瑪麗醫院外科部門主管、「換肝之父」范上達亦趁機向胡定旭表達增加人手的要求﹕「瑪麗醫院一向人手緊張,真的希望醫管局可為我們增加資源。」
香港移植學會前會長唐國隆醫生形容,心肝同時移植為高難度的手術,需要兩科專家在場,現時仍要觀察一段時間始能評論個案。他指出,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率約七至八成,而肝移植的成功率則約八至九成,但兩者一起進行,成功率難以估計。
唐國隆說,香港每年的器官捐贈比率均輕微上升,去年的器官捐贈比率為每百萬人中有7.3人,較08年的5.2人為高,但與外國相比仍有一段距離。他說,香港難效法外國做法、即死者若沒表明意願,便等同願意捐出器官,因中國社會較保守,亦應尊重死者家人的意願。他認為可在中學的課程加入講解器官捐贈的好處,教育市民。
2025年05月10日 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