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愛「併」才會贏長青網文章

2010年08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8月27日 05:35
2010年08月27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因為全球化的關係,很多行業的競爭都日益激烈,市場出現兩極化現象,一就是做大做強,不然就要走冷門的路線。

香港廠家一般比較保守,較少藉併購活動或者收購品牌來擴展。而以往一些上市的工業股進行併購時卻又非常冒進和不自量力,結果常常弄得清盤收場。今次我們就找來兩個相對穩健的個案,和大家分享。

個案1

利華併購西裝廠 完善產品線

利華製衣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司徒志仁讀大學時主修財經金融學科,畢業後曾經在JP Morgan等投資銀行工作近4年,參與處理過一些大公司之間的收購合併交易。

10年前,他臨危受命,被父母召回香港接班,從他爸爸手上接過行政總裁一職。他用18個月時間,來將公司穩定下來之後,即開始構思要藉收購合併來提高公司的競爭力。因為他覺得,紡織製衣業的代工廠商,面對的處境正有點像電子專業代工製造服務(EMS)行業。一就是做到極大規模;不然就只有做小公司,專做一些很冷門、沒有什麼人爭的產品;中間路線者是愈來愈難經營。

換股購同業 壯大規模

他舉例說,EMS行業的併購潮就很厲害,台資的鴻海和新加坡的偉創力(Flextronics),近幾年就多番併購其他公司來壯大自己的規模。(例如,鴻海今年初併購了奇美電子,最近又傳出要併購全球最大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廣達電腦。)司徒志仁亦同樣希望透過併購,壯大公司規模。終於,在2007年,他與另一製衣廠商達成了協議。利華製衣集團以股換股的方式收購對方的公司,完全不用支付現金。合併完成後,對方成為小股東,其家族則仍是大股東。

司徒志仁解釋,看中對方的公司,是因為銷售上有協同作用──利華原本只生產恤衫,而那公司則生產西裝外套和西褲。合併後,就可以方便向外國的品牌時裝連鎖店推銷。

「外國客戶亦會覺得,他們管理30個供應商,比管理100個供應商簡單方便,不用這裏訂恤衫,那裏訂西裝外套。」司徒志仁承認,那間公司的帳目整理得不是很好,有一點混亂。但他看過帳目後,有信心不會相差得太遠,兼且亦認識了那廠商相當時間,了解其為人,所以仍決定進行合併。

細地換大地 零現金建新廠

司徒志仁另一次運用財技,是籌備位於惠州的新廠(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原來,利華現有的其中一間工廠的所在地以往是很偏僻的,但經過這麼多年,現時已經變得很接近市區,具備地產發展價值。

於是,司徒志仁就用這片地皮,和一個地產商交換了一片大得多的工業用地,以興建新廠。由於籌備新廠時正值金融海嘯時期,為了保留現金,司徒志仁又說服了地產商先出資興建廠房,而利華則每年向它支付租金,但若干年後,有權以一個固定價錢向它買回廠房。這其實就有點像一些政府基建投資的財務安排。

司徒志仁透露,新廠預計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開始投產。將來全面投產後,將可容納6000至8000人,完全取代那間舊廠之餘,還可大幅增加產能。其實,在2008年,司徒志仁還一度準備要併購另一同業。只是因為金融海嘯突然爆發,市况急轉直下,才打消念頭。不過,現時他又再蠢蠢欲動,計劃在明年併購另一個生產褲子和針織恤衫的同業。

中期來說,他還希望併購一些東南亞地區的製衣廠。一來,是因為內地的成本近年上升得較快,東南亞的上升速度仍相對較慢。二來,則是為了增加多一些出口地,避開保護主義的問題。「其實,有些外國客戶也希望,我們並非全部都從中國出口。」

目標5年內營業額翻一番

但怎樣物色收購合併的對象?司徒志仁表示,其實說難也不是太難。因為行頭並不是很大,他參加了多個製衣業的商會,不時都會和同行說:「我們有興趣以收購合併的方式發展,若你知道有其他公司合適的,不妨介紹給我們。」

只不過,他承認,有很多情形是,看過那些公司的基本資料後,就沒有進一步商討(因為對方的規模太細或財務狀况欠佳)。司徒志仁接手打理利華製衣集團10年,公司的營業額增加了兩倍,現有3間廠房和大約7000名工人。他希望,未來藉着新廠房投產,以及繼續進行併購,可以達到每3至5年營業額翻一番(增長1倍)的目標。

撰文:薛偉傑

攝影:陳智良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ClintonFong
2024年12月30日 23:26
多謝分享!
0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ClintonFong
2024年12月30日 23:26
多謝分享!
0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