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資銀行股的業績已接近尾聲,雖然業績較預期的為佳,但股價卻仍然受大市氣氛左右,未能進一步做好。造成銀行類股窄幅波動的原因,相信與上半年良好的業績並無關係,只是投資者擔心中央政策方面的不穩定,包括再融資問題、收緊貸款以符合更加審慎的借貸準則、房地產相關貸款的問題、信託產品的按揭、地方融資平台的處理問題等等。
除了一連串政策上的問題,還有整體經濟下滑,令貨幣供應M2顯著回落,難免令投資者聯想到經濟硬着陸所帶來的一連串影響。當然,中央欲控制通脹,出現的潛在加息風險,所產生的衝擊,以及淨息差收窄壓力等等,亦令投資者觀望不前。估計這些擔憂在未來3幾個月內,會一直困擾中資銀行類股,甚至在第3季度業績時(10月底前),擔憂還可能加深,令股價進一步受壓。
調控政策屬可控因素
這些擔憂對銀行的影響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增長問題,二是壞帳撥備的問題,而這兩個問題最後反映在純利,或者是估值上,最後也會反映在股價表現。
先說增長問題,中資銀行股的增長根基在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央在過去幾年所擔心的不是經濟沒有增長,而是增長太快所帶來的過熱。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在預期之內的,是中央經濟調控之下的產物。因此,擔心中國經濟增長,不可說是杞人憂天,但起碼不是短期內要擔心的,或者說增長放緩是可控的。
壞帳問題一直是投資者所關注的焦點,兩年前不少外資大行預期中資行的壞帳率,一定會在兩年後大升。兩年後的今天,不單是沒有發生,中資銀行整體的資產素質反而進一步改善。這一點,不單因為貸款增長迅速,令不良貸款比率下降,而是中資行進一步加強風險控制,紛紛出現不良貸款餘額及不良貸款比率同時下降的「雙降」,顯示投資者之前估計上出現了較大的偏差。
如今的中資行所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地方融資平台的整理,各家銀行在地方融資平台的貸款不一,資產素質不一,對盈利的影響亦不一。只是在目前中央高度關注的情况下,出現大批壞帳的風險不大,就算比目前平均約1.5%的壞帳比率為高,假設為5%,甚至達10%,對銀行未來幾年的盈利影響,亦只是個位數而已,並不是根本性的損害。
風險管理紀錄良好 工行建行吸引
綜合而言,中資銀行股目前受市場情緒影響而出現的股價回吐,實為中長線投資者的入市機會,尤其是有良好風險管理紀錄的銀行,如工商銀行(1398)、建設銀行(0939),預期下半年縱使盈利增長略為放緩,未來兩年的盈利增長仍有約兩成,相當吸引。
中國光大控股市場策略部主管 唐焱
2024年12月13日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