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全球多個產區氣候變幻無常,導至農作物價格節節上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農產品期貨周五繼續上漲。其中,玉米價格升至14個月新高,大豆也錄得第2日超過1%的增幅。除海外價格高漲外,中國內地農產品價格近期也大幅上漲,市場人士指出,若農產品價格繼續上升,內地由食品價引發的通脹問題或重上日程。
氣候影響農作物產量
過去兩周,除了天氣的問題外,國際上玉米和大豆的需求亦非常強勁,令農產品價格上揚。上周五,玉米12月合約上漲4美分,收市報每蒲式耳4.36美元,漲幅0.93%;大豆11月合約上漲11.5美仙,收於每蒲式耳10.26美元,漲幅1.13%。
美國AgResource主席Dan Basse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過熱和乾旱的天氣成災,已迅速減少農作物的出產,尤其是玉米的產量。因此,Basse預期,玉米價格會上升至5.25美元。
上周,中國大連北方糧食交易市場有限公司總裁鄭春風在玉米產業經濟高峰論壇上表示,內地玉米儲備按年大幅下降。玉米價格也連續上升一周。周五,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收報每噸2014元人民幣,日升1%。
不過,內地《第一財經》引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指出,今年玉米價格上漲,並非供給短缺引起的合理上漲,而是在內地玉米總供給充裕背景下的異常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內地頻繁發生特大乾旱、低溫凍害和洪澇災害等,或對下半年糧食價格有壓力,而近期農產品價格普遍上升已現端倪。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在接受中央台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內地農業抗災救災很成功,夏糧已獲得好收成,秋糧豐收也是有基礎的。
食品價將增下半年內地通脹壓力
市場人士表示,去年基數較高,今年下半年的通脹壓力原則上不大,然而,如果農產品價格沒有好好控制,下半年會再現通脹壓力。
據商務部8月25日公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8月16日至22日內地36個大中城市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市場價格按周上漲0.6%,生產資料市場價格上漲0.2%。這是食用農產品價格連續8周上漲。玉米及大豆等均是餵養生畜的主要材料,因此,近月內地的肉類價格正持續上揚。
2025年01月02日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