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南京多家醫院陸續收治了一批因食用小龍蝦而入院的病人,他們共同徵狀是肌肉痠痛,嚴重的甚至腎功能受損,出現「醬油尿」。醫生診斷為肌紅蛋白超標導致肌肉溶解。
事發後,南京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稱這些病人所患為「橫紋肌溶解症」,共18個病例。有專家稱,導致食客生病的罪魁禍首可能是「洗蝦粉」,其中的主要成分是草酸——一種用於漂白和除鏽的化工原料。「洗蝦粉」這個名詞並不新鮮。一年前上海已明令禁止使用「洗蝦粉」清潔小龍蝦。當時,官方的說法是:市場上有兩種「洗蝦粉」,一種是檸檬酸,一種是焦亞硫酸鈉,雖然都屬於食品添加劑,但是用量卻有嚴格規定。
食客好野味 賣家搵快錢
這次南京小龍蝦事件又冒出個草酸「洗蝦粉」,不得不感嘆技術創新快到叫人目不暇接。但不管是草酸還是檸檬酸,至少病人肌肉痠,這就是要當地政府給說法的最好理由。當然,官方給出了說法:「洗蝦粉」並非致病的元兇首惡,病人本身體質的差異是導致患病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食客生病是自身的原因,與食物無關。
這句話說對了一半,小龍蝦事件的問題不在於小龍蝦本身。這就像2003年SARS時期的果子狸,上海1988年肝炎流行時的毛蚶,生物都只是流行病發作的替罪羊。問題的核心是在於人!
中國人素有拚死吃河豚的勇氣,對野生動物的饕餮加大了患病的風險。數據顯示,僅南京一地,每天食用的小龍蝦就在80噸到100噸。另外,利欲熏心者比比皆是,為配合食客需要,就用「洗蝦粉」扮靚小龍蝦;為節約成本,就以次充好、忽視運輸倉儲環境;為達到現點現製的效果,就分兩步短時間烹飪。
政府胡亂整治 徒添懸案
而政府的監管又缺乏力度,即使出事之後,也無法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調查結果。平日不見如何長效管理,出了事還未知究竟何原因,便開展全面整治。沒頭沒腦的行動,恐怕只是再給中國食品安全事件中再添個懸案罷了。
高健
2025年01月07日 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