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寧夏首府銀川,凌晨4時許,30歲的拜世雄起牀,戴起「小白帽」,下廚切薑葱、炒牛肉、煎蛋,自己做了一餐「封齋飯」,眼見就要天亮,他就着一杯清茶匆匆吃完,並攤開雙掌朝天,閉眼默念了一段古蘭經文。經文是阿拉伯語,意思大致是「我本着真主阿拉之名吃這一餐飯」。念完後,他整個白天都不能再進食飲水,「封齋飯的食物並沒有什麽特別,但口味一般不能太重,一是因為凌晨起來吃不下很多東西,二是吃得太鹹容易口渴。」不過,當地回民像他一樣齋戒的同齡人已經不多。
齋戒期間 日出至日落禁飲食
至5時半,約50名回民陸續到銀川最大型的南關清真寺做「晨禮」,其中多數是中老年人。清真寺禁止漢民進入,記者依稀聽到阿訇(回教神職人員)在唱「宣禮」,原本阿訇應站在高處大聲頌唱,但在銀川市區,為免吵到附近居民,只能象徵式地小聲唱。
穆斯林一日有5次禮拜,在清真寺教宗教課的神職人員毛先生每天教授阿拉伯語以及解釋古蘭經文,他拿出一本以中文「註音」的經文教材,其中字體跟隨阿拉伯語從右至左排列,並有釋義,但每堂課學生只有約10人,多是中老年人。他指出,現時確有年輕一輩以工作理由不齋戒,但根據教義,只有病人、小童和經期婦女才可以豁免。根據伊斯蘭曆,今年的齋月是8月11日至9月11日,之後會有盛大的「開齋節」。
77歲的馬福榮原本是農民,他說自己每天都要來清真寺,多年齋戒已成習慣,也不覺得肚餓。但被問及家中子女是否齋戒時,他承認有子女稱工作辛苦,必須在白天進食,「我們也只能勸,沒有什麽辦法。」他又說,會要求子女在開齋節當天一定要到清真寺。
年輕女工以「特殊時期」推搪
24歲的紡織女工楊倩則說自己不齋戒,「如果家裏人問起就說是『特殊時期』(月經)到了」。記者隨機詢問多名青年回民均得到類似答案,女性以「特殊時期」為推搪的藉口更是普遍,有人稱「銀川的回民早就不太講究了,老人和在家賦閒的人才齋戒。」也有人說自己只在齋月14日、28日兩個「聖日」才齋戒,更有人說家中父母也早已不齋戒,自己從小一次也未試過。
在寧夏的600萬人口中,回族有222萬,佔人口比例37%,而銀川約佔全區回民的26%。按中國民族自治條例,自治區主席必須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現任主席王正偉是「純正」同心縣回民,坊間相傳他相當注重傳統,去年訪港時,從廚師到鍋碗餐具全部自寧夏帶來,以保證食物的「清真標準」。
2025年01月07日 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