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日本央行2001至2006年推出量化寬鬆措施刺激經濟,採取零利率政策,並透過公開市場運作及購買國債向銀行體系注資,但未能根治通縮問題。面對日本政府多番施壓,央行行長白川方明過去亦曾表示,央行過去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來壓抑通縮,成效很有限。
伯南克淡化政府主導復蘇期望
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上周在Jackson Hole亦發出類似信息,指出貨幣政策並非萬靈丹,還要政府恰當的財政政策配合。他說﹕「單單央行行長並不能解決世界經濟問題。」他早前已跟國會表示,若附以逐步控制財赤的計劃,政府財政刺激措施,將有效支持復蘇。至於是什麼具體措施(是民主黨援助小企還是共和黨提出的延續布殊減稅政策),他則沒有提及,只是希望總統奧巴馬委任的跨黨委員會作出具體及有意義的建議。然而該委員會要到12月才提交報告,那意味國會在中期選舉前推出新的經濟政策機會渺茫。
《紐約時報》指出,伯南克在演說中,似乎想淡化外界對央行及政府主導復蘇的期望。他說﹕「要令經濟持續增長,私人領域的最終需求——即消費者開支及公司固定投資,最終必須要起領導作用。」
「商品大王」促效歐洲緊縮政策
事實上,政府出招刺激經濟的效用向受爭議。「商品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昨稱,美國應停止「印銀紙」,而應效法歐洲緊縮政策,「我寧願歐洲人來管理聯儲局,而非美國人,至少(歐洲人)知道如何建設世界未來。伯南克只說印多些銀紙,花多些銀紙」。哈佛大學教授Edward Glaeser最近亦根據美國州分失業率等數據,指刺激經濟措施跟失業率升降並無必然關係。
美國商務部昨公布,7月份個人消費開支比6月增長0.4%,勝於預期的0.3%,為4個月來最大增幅,至於美國人儲蓄率從6月的6.2%稍降至5.9%,但仍遠高於衰退前水平。個人消費開支約佔美國GDP的三分之二,是經濟增長主要動力。
2025年01月27日 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