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愛玲最後自傳小說出版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04日 19:35
2010年09月04日 19: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適逢本月為張愛玲冥壽90周年及逝世15周年,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昨日為她出版最後遺作The Book of Change(中文譯名《易經》)。宋以朗表示,手上已沒有其他張愛玲遺作,相信《易經》將會是張最後一本出版的作品。明報記者 梁琬珊

繼4月出版張愛玲的英文自傳體小說The Fall of the Pagoda(中文譯名《雷峰塔》)後,為紀念張90周年冥壽及逝世15周年,宋以朗昨日出版張愛玲最後的自傳體小說《易經》,並將於本月17日率先在港推出中文版的《雷峰塔》和《易經》。

《雷峰塔》下半部

《雷》與《易》為同一部小說的上下半部,是由英文寫成的自傳體小說,從女主角4歲寫到22歲,由幼年寫至中日戰爭爆發,原文超過800頁,因太長分拆成兩部。4月面世的上半部《雷峰塔》,講述女主角Lute(琵琶)在上海的童年故事;下半部《易經》約12萬字,篇幅較長,講述Lute因日本侵華,由上海到香港求學,但大學第2年香港亦淪陷,書中大篇幅描述女主角於戰火圍城時的經歷和心路,與張的兩部作品《燼餘錄》、《小團圓》描寫的大學生活相似。

宋以朗說,大學生活情節於3部小說不斷重複,可見戰時的大學生活令張愛玲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而同一事情經張愛玲不斷咀嚼反思,統統反映在其晚期作品《易經》中。他又說,此書最特別之處,是沒有在戰爭中描寫一個大英雄,卻是抒發大學生在這段期間的感受。

張完書後欲出版太傷感被拒

《易經》於1963年完稿,是比《小團圓》早10年創作的英文小說。張愛玲在美國寫成此書後,曾希望找外國出版商出版,但大部分出版商均指書中角色使人傷感,沒有市場,最後擱置計劃,直至47年後的今天才得以面世。由於小說背景時局動盪,很多事都搞不清楚,張愛玲希望找尋出路或啟示,故取名《易經》。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將於本月17至19日,於中環堅道的「葵里畫廊」舉行「發現張愛玲」展覽,展出張愛玲的作品,包括《易經》、《雷峰塔》、《異鄉記》、《張愛玲私語錄》等原稿、手稿和書信。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Vicky
2025年03月14日 19:19
多謝分享!
0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ClintonFong
2025年03月14日 18:44
多謝分享!
0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ClintonFong
2025年03月14日 18:44
多謝分享!
0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