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明愛容圃中心督導主任馮慶球坦言,長期濫藥、學歷低、終日無所事事的濫藥者,是「最難搞」的一類。他解釋,由於他們學歷較低,較難找工作,因而令他們容易感到無出路,引致做人不積極,「因為在現實中找不到滿足感,感到他人看不起自己,所以不自覺持續濫藥,為求脫離、逃避現實」。
易感無出路 不自覺濫藥
馮慶球指出,在接觸的個案中,約四分之一與今次犯案的青年相類似,單靠家長之力未必能夠令他們戒毒,必須由專業人士跟進,他建議家長向戒毒機構求助。
他續說,這類青年無論怎樣無所事事,心底總會有想做的事,對自己總有點期望,故社工及朋輩輔導員等介入後,除鼓勵他們參與不同義工及康樂活動,助他們與現實「接軌」,亦會透過傾談了解他們的想法,協助搜尋相關資源(如訓練課程),從而令他們因找到人生目標而逐步戒除毒癮。
他稱,由於戒毒者重投社會時或會遇上挫折,社工一般會跟進2至3年,甚至4至5年,「除了社工跟進,亦會有護士等專業人士幫助,必要時作轉介」。
另外,馮慶球明白家長面對子女濫毒或會想過放棄,但他鼓勵父母應對子女不離不棄,並保持耐性,不應責罵,「一鬧他們就會反感,關係會出現裂痕」。
他指家長要平靜說出自己的心情有多傷心、多難受,繼而了解子女為何有此行為,商討解決方法,有需要時向社工求助。
回應 (0)
2023年03月13日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