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雖然香港並無太空科研基地,但不少科學家一直參與內地航天研發。理大一批教授與內地航天專家合作,發明具備磨碎、錘擊、清潔及過濾土壤功能的「行星表土準備系統」,並參加明年10月中國及俄羅斯聯合「火衛一」探索火星任務,並把中醫藥針灸用於治療太空人在長期「微重狀態」下的退化問題,並計劃將太空科技市場化。
系統明年10月升空
理大自1980年代已開始航天科技研究,近年多次參加內地航天任務。由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容啟亮研發的「行星表土準備系統」,將於2011年10月參加中國及俄羅斯的「火衛一」聯合探索火星任務,在火星及火衛一(火星旁衛星)表面放下一個具備磨碎、錘擊、清潔及過濾土壤功能的儀器,在火星表面採集樣本,帶返地球助科研人員了解火星土壤。
理大9月17日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R)院長楊保華在本港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立「空間精密機械技術聯合實驗室」,主要研究載人及非載人的儀器,但具體內容仍保密。資金由中國提供,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陳正豪指大學會繼續推動太空研究,也會把太空科技轉為民用。
雷射針灸手帶治骨質疏鬆
其中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陳智軒,現正與內地航天專家研究太空人在微重狀態(頭向下腳向上)會出現的疾病,包括骨質流失、肌肉萎縮、情緒問題等,他發現傳統針灸能治療因長期缺乏運動而肌肉萎縮及骨質疏鬆,而太空無重狀態下不能用針,將要改為雷射電刺,太空人只要戴雷射針灸手帶,每天以雷射針灸3分鐘,便可有效減慢退化。
另外,陳智軒指太空人在長時間密閉太空艙工作,會出現認知和情感問題,例如變得衝動大意等,內地中醫及理大合作研發用21種中藥去改善神經。陳智軒認為,這類改善骨質疏鬆、神經緊張的療法成本低,中藥配方約數十元,針灸機約需數千元,預計可於市場普及。
2025年04月27日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