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東講西】焚化爐—污染還是污名?長青網文章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網管理員 on 2019年06月04日 12:27
分類
師傅專欄

歷史

【港東講西】焚化爐—污染還是污名?
1963年,全港每日所產生的垃圾總數為1,300噸。為了減少垃圾處理對環境的污染,政府決定逐漸取消於醉酒灣傾棄垃圾方式,採用焚化垃圾新方法,從英國採購焚化爐分別設於西環尾和荔枝角。第一座焚化爐於1966年在堅尼地城新填地正式展開運作。

堅尼地城焚化爐初由四座焚化爐組成,每爐每日可焚燒250噸垃圾,設有兩支煙囪,後各加一座爐和一支煙囪。設計焚化爐之初,已考慮到可以將焚化垃圾時所產生的熱力轉化為電力供應。故此,位於堅尼地城焚化爐旁的堅尼地城屠房,其大部分熱水和鍋爐用電全依賴焚化爐提供。

隨著區內人口增加,堅尼地城焚化爐為居民詬病,認為其對環境和空氣造成莫大的污染。七、八十年代,政府為焚化爐加裝各種過濾裝置,例如煙煤清潔器、靜電塵埃沉澱器等,以減少微粒排放。八十年代區議會空氣污染調查結果,發現焚化爐所排出的毒氣,對區內居民的健康有所影響,尤其是七歲以下兒童。後來,政府逐步以垃圾堆填來取代焚化,希望減少空氣污染。直至將軍澳及新界東北的堆填區開始使用後,堅尼地城焚化爐於1993年停用,並於2007年開始拆卸。

回憶
小編曾於1987年任見習工程師期間,至堅尼地城焚化爐工作,研究並對比了當時全港四座焚化爐,亦對焚化和堆填兩種垃圾處理方式的利弊進行比較。

堅尼地城焚化爐之所以為人詬病,除了難以忍受的氣味外,還有焚化後散播於空氣中的灰燼。小編認為:「堅尼地城焚化爐建於60年代,當時區內人口不多,焚化爐兩支高約60幾層的煙囪理應不會對區內大部分的唐樓、木屋區居民造成影響。而位於焚化爐旁的堅尼地城屠房亦設有一座較矮的機動焚化爐用來焚化牲口屍體及不符合健康水準的肉食。由於動物屍體較難燃燒,故這座焚化爐加入了油渣助燃,難免產生大量煙塵。另外,垃圾車運輸垃圾途中所散發出難聞的味道,隨風向吹至附近民居,影響民生。」

1987年撰寫的工作日誌中,小編已比較和總結了垃圾焚化和堆填的利弊,認為先焚化後堆填,能使堆填的效率達到最高。「首先,當垃圾進行焚燒之後,剩餘的體積僅為原本的二十分之一,不僅降低運輸成本,更能延長堆填區使用期限;其次,焚燒的熱量可以產生電力,省卻供電開支;此外,焚化可以先行將有機物和垃圾分解,大大減少降解後產生的沼氣對土地和水質的污染;唯獨是,焚化爐排放的微粒、有毒氣體會對人體、牲畜和植物的健康造成影響。」

【港東講西】焚化爐—污染還是污名?

至於焚化產生有毒氣體二噁英,小編認為,「堅尼地城焚化爐建於60年代,當時塑膠產品並未十分普及,人們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均為有機物。二噁英是在燃燒塑膠垃圾時,由於焚燒溫度不夠高,產生的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若溫度足夠高,便能將其分解。將來的技術可以實現以高溫分解有害物質,垃圾焚燒之後的殘渣更可以用作修築公路的材料、蒸汽產生電力、廢熱轉化為生活熱水、便可以將浪費和污染減至最低。」

焚化爐曾被西環居民評為環境黑點之最,但今天又重新落實使用焚化爐。如何減少塑膠垃圾,從源頭減廢,養成環保的生活方式,值得每個人反思。

原文曾刊載於《堅人見誌—堅尼地城社區歷史回憶》
撰文、圖片來源:陽光工程師

0
0
0
書籤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