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口的話就如潑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所以說話前要想清楚,有時寧願默不作聲,總好過胡言亂語出口傷人。
衝口而出未經過濾
收到讀者銘的電郵,他說看過本欄4月26日〈語言的藝術〉一文後,雖有同感,惟因不擅辭令,故經常得罪人,普通一句說話也給誤解以為是在「窒」人,有時即使想補救或想向人請教都被認為是在詆譭揶揄,結果愈描愈黑,他本身脾氣不好,也就按捺不住與人衝突。他說「放下」、「自在」這些道理他聽得明白,但要做到確實好難。
說話是人其中一種最頻繁的活動,語言習慣自小養成,你在什麼環境長大,受到什麼人的影響,這些都是外在因素,基本上沒有選擇的權利,一種不自覺不斷重複的習慣既成,一時之間要改變的確十分困難。俗語有云﹕「說話不經大腦」,這是真的,習以為常會變成自然反應,若我們的反應太快,說出口的話往往未經大腦過濾,對人造成傷害也不自知,到發覺時卻為時已晚。
發自內心釋出善意
窒礙溝通的關鍵除了說話的內容,還有語氣、聲調和態度,同一句說話,以不同態度說出來會有很懸殊的效果。就以前文〈語言的藝術〉中提及的一句話「Life is short, enjoy!」為例,那名餐廳經理說的時候態度友善,語調誠懇,所以令人聽得很舒服。試想若配以輕佻傲慢的態度和粗魯的語氣,這句話便很有可能變成挑釁,甚至令人覺得帶有恐嚇的意圖。
要改變語氣態度,並不是像演戲般裝模作樣,而是發自內心,只要你釋出善意,即使粗聲粗氣別人也感受得到,否則儘管說話彬彬有禮,也給人做作虛偽之感。其實粗魯並不代表個人內心不善,但說話太直接,語氣太剛硬,態度太嚴肅,在很多情下都會令人產生壓迫感。
未經修飾的個人行為習慣,可以被視作率直自然的表現,與你熟稔的朋友,會理解你的「真」,可並非所有人都是你的知己,人除了表現真我,還要顧及他人,所以我們要時刻慎言行,盡量減少這些無心之失。
現今社會事事講求速度,無形中製造了許多衝口而出的衝突。因此,對說話反應太快的人來說,衝口而出是第一大戒,停一停,想一想,寧願慢半拍,不是要出口成文,而是避免出口傷人。
文 鄧孟聰 charisbaba@gmail.com
資料來源︰明報專訊 2012年05月10日
2024年10月21日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