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頗長,部分需求殷切的服務輪候時間超過兩年,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影響醫療服務的質素。目前情況並不理想,政府不能坐視不理。
為解決醫生人手短缺問題,政府將於6月2日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以開闢新途徑,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希望立法會及社會各界全力支持。
公營醫療服務需求增加
公營醫療醫生人手短缺尤其嚴重。2020年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欠缺共710名專科醫生和準專科醫生。
2020至2021年度,醫管局專科門診求診人次達747萬,較十年前﹙2010至2011年度﹚增加約84萬。而病人住院(包括住院及日間住院服務)日次由十年前的766萬增加至2020至2021年的820萬。需求極殷切的專科(如內科和眼科)的例行類別個案輪候時間均超過兩年。衞生署的兒童體能及智力測驗服務有十個專科醫生空缺(空缺率為40%),以致在2020年,只有約65%的新症可以在六個月內完成評估,遠低於90%的目標,情況令人憂慮。
隨着本港人口急速老化,以及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若不解決,受苦的只會是廣大市民,尤其是基層和長者。
醫生人手嚴重短缺
本港缺乏醫生人手是不爭的事實。以人均醫生比例而言,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有兩名醫生,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包括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
食物及衞生局進行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以2017年為推算基準年)顯示,根據本港人口結構變化推算醫療服務需要,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到2030及2040年,分別會短缺1,610名和1,949名醫生。
單靠本地培訓難解決問題
雖然政府在過去十年已不斷增加兩間醫學院的醫科生學額,然而訓練醫生需時,擴張醫學院培訓容量亦有實際局限,因此不能單靠增加本地學額去解決醫生人手問題,而須考慮引入更多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1991至2000年間,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高達2,224名,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4,950名的45%。然而,2001至2010年間只有36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2011至2020年則有396名。
因此,政府認為有迫切需要為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另闢途徑,讓他們只要符合特定條件,便無須通過執業資格試,亦能夠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資格。
多管齊下 改善公共醫療服務
公營醫療系統正面對許多挑戰,醫生人手只是其中一環,有些結構性問題需要另行處理以改善公共醫療服務。特區政府已採取並會繼續推展各項措施以加強公共醫療服務,當中包括:
- 挽留醫管局醫生(包括推行退休後重聘計劃、聘用兼職醫生、提供更多晉升和培訓機會等);
- 促進公私營協作計劃,利用私營界別的容量來減輕公營界別的壓力;
- 通過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提升硬件設施,從而提供額外病床;以及
- 推動基層醫療,並加強基層醫療領域各專業、界別和組織之間的協調,以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
然而,若欠缺足夠醫生人手,任何服務的改善也難以實行。長遠而言,通過並實施條例草案具一定效益,新途徑(即特別註冊)將吸引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回港執業,以增加公營醫療系統的醫生人手,提升醫療質素和效率,亦可縮短病人輪候服務的時間,紓緩醫生的工作壓力。
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階段性進展
政府在2016年與醫管局開始推行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並預留2,000億元撥款,用以進行合共16個項目,以額外提供逾6,000 張病床和94間手術室,並增加專科和普通科門診診所的服務名額。
至今,政府已把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下的14項工程計劃全面或部分提升為甲級,總承擔額合共逾701億元,佔2,000億元的35.1%。我們計劃在今年第二季就三項醫院工程計劃申請撥款,包括在啟德發展區興建新急症醫院;北區醫院擴建計劃---工地平整及地基工程;及瑪嘉烈醫院荔景大樓擴建計劃---工地平整及地基工程。如建議的三項擬議醫院工程計劃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累計核准承擔額將為逾1,095億元,佔2,000億元的54.8%。
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
為加快推行將來的醫院發展,行政長官於2018年施政報告宣布,已邀請醫管局籌備在下個十年周期(2026至2035年)推展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計劃預算費用為2,700億元,涵蓋共19個工程項目,當中包括興建新醫院及社區健康中心,以及重建或擴建現有醫院1。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完成後,可額外提供逾9,000張病床及其他新增醫療設施,大致上足以應付直至2036年的預計服務需求。醫管局會逐步展開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的籌備工作。
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可增加資源規劃的確定性,有利各醫院工程項目的落實和推展工作,醫管局亦可在人力和其他醫療資源方面及早做好計劃和作出配合。
總結
特區政府銳意改善本港醫療體系和服務,以前瞻性的眼光規劃未來,建立周全穩健的醫療制度及可持續發展。不過,硬件與軟件的提升,要有足夠的醫護人手配合。因此,增加醫生人手在短、中、長期來說都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及迫切性。畢竟這關乎市民需要、病人和大眾的福祉。我希望社會各界及醫生組織以客觀、理性及務實的態度處理醫生人手不足的課題,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
1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中19個工程項目包括在京士柏用地及洪水橋新發展區興建新醫院;重建或擴建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葛量洪醫院、瑪麗醫院、將軍澳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靈實醫院、黃大仙醫院、瑪嘉烈醫院、明愛醫院、北大嶼山醫院、仁濟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大埔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屯門醫院、天水圍醫院及博愛醫院;以及興建元朗社區健康中心。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5月2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2021年05月25日 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