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臨床心理學家陳鴻祥先生 - -
每個人都渴望有幸福的晚年,但有些長者卻覺得自己沒有這份福氣,常常慨嘆自己營營役役大半生,滿以為可在退休後享受努力得來的成果,可惜最終事與願違。到底怎樣才可以成為「開心快活長門人」呢?
物質快樂並非恆久
很多人想透過擁有高級時裝、名牌產品、美食或旅遊來得到快樂,然而,當食、買、玩都做完了,快樂感覺亦會很快消失。因此,人們又要再尋找金錢去追求新的物質目標,殊不知金錢和物質的增加並未能帶來持久的快樂。研究發現當收入增加到某程度之後,再多的收入也不會令人更加快樂;相反,過度追求物質享受甚至會令人感到厭倦,這實在有違快樂的本意。
身心健康同樣重要
又有些人以為必須要擁有健康的身體才稱得上快樂,有病的人心情固然較差,但其實心情也影響著身體健康。生理和心理兩方面有著互為關係,例如:患有心臟病的長者較沒有患此病的長者容易患上抑鬱症,而抑鬱症亦會反過來影響心臟病的治療效果。此外, 快樂的人也更長壽,曾有研究將180名修女於年輕時加入教會時撰寫的自傳作分析,發現最快樂的修女中,有90%壽命超過85歲,而在最不快樂的修女中,只有30%可以這般長壽。因此,精神與身體健康皆值得我們重視。
主動行樂積少成多
有心理學家認為,快樂與否取決於三大因素:當中50%的比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性情特質;10%是現實環境及個人際遇因素,包括社區環境、社會地位、財富、外貌、家庭和婚姻狀況等;而餘下的40%則是我們後天可自主控制的因素,包括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所採取的行動。所以,我們是有相當大的空間,選擇做一些令自己快樂的事情,例如: 參與體能活動或有趣的活動、投入大自然、與親友談天說地、幫助別人等,藉以提升快樂水平。因此,只要我們肯主動作出改變,快樂便會陪伴著你。
快樂就在生活中尋
在過去一年多的疫情日子裡,可能你也曾有以下的經驗:社交距離下雖然少了見面和接觸,但大家還是會透過不同的方式,譬如電話、視像通訊等,保持聯絡,互相問候,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比以前更加緊密,關係更勝從前,教人心感快樂和溫暖。
常言道:「知足常樂」,這 的確是至理名言,因為它提醒我們對生命中所遇見的人和事常存感激之心,活在當下,安然地享受人生旅途。 要培養「知足」的心態,可嘗試由簡單的事情做起,每天刻意地留意那些令你感恩的事情,儘管它是多麼的平 凡,例如今天外出時,等候車輛的時間較平時少,上車後又有人給你讓座。此外, 我們亦可以看闊一些,相比起世界上的另一些人,自己現有的生活,如經濟和居住環境尚算「夠洗夠用」,身體 狀況尚算「行得走得」等,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如果你想做個「開心快活長門人」,不妨把每天開心的細節記錄下來,或者在睡前重溫一下,細味箇中快慰時刻,將感恩變成習慣,有助達致 「 知足常樂 」 的快樂人生。
2024年08月10日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