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保健品大行其道,可謂完全針對了我們都市人飲食不均衡、長期捱夜、抵抗力欠佳等問題。可是不少人不僅「補品當藥品」,以為「多食無壞」、「有病醫病,無病強身」,甚至認為這些產品有醫學療效。究竟這些講法有甚麼問題呢?
維他命
「維他命」是甚麼?
最熱門的保健品,大概是維他命了!維他命雖然不能提供能量,但就幫助我們維持不同器官功能和新陳代謝。我們的身體並不能製造大部分維他命,所以我們要從食物中攝取適當的分量,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市面上買到的維他命產品,有針對不同需要的,也有廣泛保健用途的,你又知自己需要哪一種維他命嗎?
脂溶性維他命 vs 水溶性維他命
維他命可以分為兩大類,維他命A、D、E、K屬於「脂溶性」,不溶於水,可以在人體的器官、脂肪內儲存,通常無需不停補充;而維他命B、C則屬於「水溶性」,可隨小便排出體外。各種維他命可以在我們身體發揮不同功效,然而維他命並非「多多益善」,無論是缺乏還是長期過量攝取,同樣有損健康。
我們通常能在均衡飲食中充分攝取維他命,例如進食足夠的生果和蔬菜,就能夠滿足到維他命C需要,並不需要額外攝取。至於何謂「過量」,就視乎年齡而定,各個國家亦有不同的標準。如果不想弄巧反拙,應該先了解自己的身體需要,最好還是先咨詢家庭醫生。
消委會檢視了市面上72種維他命補充劑的標籤,其中9款的建議攝入量已經達到每日的上限,不同種類的補充劑有機會含有相同的維他命成分,如果你同時服用,有機會增加某種維他命過量攝入的風險。打算購買保健品的你,不妨買前看看全面又詳細的調查報告:【503期《選擇》月刊:76款維他命補充劑大檢閱 9款建議攝入量達每日上限】!
護肝保健品
小心肝病破壞機能!
要數深受都市人熱愛的保健品,除了維他命之外,護肝產品絕對名列前茅。肝臟功能多多,可以為我們調節血糖,避免血糖大幅波動;肝臟也會為我們製造蛋白質和處理脂肪的新陳代謝;它更是人體的「解毒」化工廠,將我們日常攝入的酒精、藥物和環境化學物等等分解,然後排出體外。
肝臟一旦受損,其功能便會大幅削弱。有很多疾病都能令肝臟受損,一旦我們患上肝炎、脂肪肝,甚至肝癌等疾病,肝臟功能都會大幅下降。例如「病毒性肝炎」可令肝細胞壞死,受污染的水和不潔海產,都可以導致甲型和戊型肝炎;性接觸和血液污染則可以傳染乙型和丙型肝炎;而肥胖、飲酒過量都有機會導致脂肪肝。這些疾病都有機會令到肝臟纖維化,長期導致肝硬化和肝衰竭,令肝功能受損,嚴重者更要肝臟移植。
高脂生酮飲食,竟可紓緩脂肪肝?
香港人護肝各施各法,近年流行的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有助減肥,原來更可以舒緩脂肪肝!然而,生酮飲食並非適用於所有類型脂肪肝,千萬別亂來。生酮飲食的原理並不難懂,只要將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減到極低水平,並以大量脂肪替代,身體便需要代謝脂肪為燃料,產生日常活動的能量,從而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一般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佔大概55%到60%,而生酮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只佔5%到10%,一改我們「粥粉麵飯」為主的習慣。
近年有文獻指出,生酮飲食有助減肥減磅,連帶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但若脂肪肝屬酒精性,生酮飲食則不能見效。再者,並非每人都適合生酮飲食,事先要諮詢專業的醫學建議,慢性病患者尤其要小心,否則護肝不成,反而傷了身子。
「乳薊」,到底是何方神聖
市面上不乏口服護肝產品,當中不少含有歐洲傳統的西草藥,例如「乳薊」(milk thistle)可以舒緩消化系統問題、飽滯感覺,甚至有助肝功能,而且發生不良反應的機會很低。
根據歐盟草藥專論的定義,有臨床試驗數據支持的保健用途,就可以確立為「固有應用」(well established use),如果未有數據支持則會納入「傳統應用」(traditional use)。由於乳薊和肝臟相關的科學評估並未達到一致的結論,所以都只能歸納為「傳統應用」。
畢竟保健品不是藥品,如果身體真的有異樣,應經醫生診斷,先排除嚴重疾病的可能性,才考慮服用保健品,否則延誤治療,後果可大可小。
無論你今晚11點有什麼精彩生活,只要你疼惜你那個辛勤工作的肝臟,就不妨多了解一下相關保健品的功效:【524期《選擇》月刊:保肝臟健康?專家評中西產品功效】
不良銷售手法
相信不少保健品相關的迷思,都變得豁然開朗。有時,保健品的銷售過程刻意誤導,令我們容易買了未經證實或者不切合自己需要的產品,令我們損失金錢,甚至有一定健康風險,例如以下案例:
個案一:免費健康講座 引人入局
有些公司不時為長者舉辦健康講座,現場除了派發贈品,當然會推銷某些健康產品。郭伯伯就曾經是受害者,當時受骨痛困擾,便在講座上買了一瓶價值$2000、報稱專治痛症的保健品。數日後郭伯伯的兒子查看包裝,發現產品只是一般改善腸胃的成份而已,對痛症並無幫助。
這類的例子絕不罕見,我們在選購保健品前,要先認清3件事,第一,你有「即時需要」購買保健品嗎?無需因為一時減價優惠或羊群心理,就輕易購買;第二,認清銷售人員身份,他們究竟有沒有相關知識和專業資格?最安全當然是由專業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士解釋清楚,然後再作決定;第三,確認自己是否適宜服用,尤其是長期病患、懷孕、正服用處方藥物的人士,應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如果你擔心自己或者是家人,成為不良保健品銷售手法的受害者,請立即參閱【488期《選擇》月刊:銷售保健食品手法惹關注】。
個案二:專向長者「埋手」的體檢報告
正所謂「年紀大,機器壞」,老人家身體機能衰退、患病的機率會越來越高,除了服用保健品,不少長者都會定期進行身體檢查。部分公司打正旗號以「長者身體檢查」作招徠,除了收費和折扣,服務內容也有非常大的差異,甚至包括你不需要的附加服務!
選購體檢計劃前,大多數體檢公司都無提供專業咨詢服務,長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檢查服務,例如是否需要接受「骨質疏鬆症檢查」應由醫生判斷,但大部分計劃都將這項檢查納入基本項目,讓大眾白白付費,接受不必要的檢驗。
如果你打算為自己或者父母購買這些驗身計劃,可以預先閱讀【512期《選擇》月刊:長者體檢計劃項目非愈多愈好 事前應諮詢醫生意見】,了解市面上的長者驗身計劃,找出最合適的服務。
想了解更多詳情,請按此參閱消費者委員會官方網站。
資料來源:消費者委員會
2024年12月25日 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