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谷古道連接谷埔村同荔枝窩村,係昔日村民往來東和墟(現沙頭角)嘅主要道路。
位於古道起點嘅谷埔村,村內有一座已經有90年歷史、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嘅「啟才學校」🏫。呢座兩層高嘅白色建築物,其圓拱門廊設計無疑係文青打卡位📸,而校外有一口古井為當時村民提供用水💧🪣。全盛時期有近百名學生就讀📚,可見谷埔村對教育嘅重視。雖然學校喺1993年關閉,但其中一個課室就改建成供奉關帝嘅協天宮,符合香港靈活變通特色~
古道終點嘅荔枝窩村,係一條超過300多年歷史嘅客家村落,建有風水圍牆,為慶春約七村(荔枝窩、鎖羅盆、梅子林、蛤塘、三椏、小灘及牛屎湖)中最具規模同保存完好嘅村落。由於荔枝窩村有山澗水源,曾經盛產稻米🌾。村內建有兩座相連嘅廟宇「鶴山寺」(觀音廟) 同「協天宮」(關帝廟),為七村村民共同參拜嘅地方。廟旁還有1927年建成嘅「小瀛學校」,為當時七村內唯一提供基礎教育嘅學校🏫~小瀛學校擴建校舍嘅舊址,依家改建成小瀛故事館,將當年嘅鄉村面貌重現眼前。
📌地圖及交通:
荔谷古道連接谷埔村及荔枝窩村,是昔日村民往來大埔墟和東和墟(現在的沙頭角)的要道。這條蜿蜒於山谷和山坳之中的石砌古道簡單易行,是四季皆宜細味老香港足跡的人文歷史穿村之旅。
路線起點途經谷埔村,村內有一座白色的兩層高建築,有多個圓拱門廊,極具西式建築風格,絕對是文青打卡之選。此座三級歷史建築,原來是建於1931年的「啟才學校」,很難聯想到當年的深山村落竟有一所「卜卜齋」,還曾容納八十多名學生就讀,可見谷埔村曾盛極一時。校外有一古井,以前一直為住在這裡的客家村村民提供用水。學校於1993年關閉,其中一個課室改建成供奉關帝的協天宮,令建築增添香港色彩。
谷埔村村民大約在明末清初,從廣東五華縣移至谷埔居住,根據1899年提交的 《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谷埔曾有五百人居住,由於人丁強盛,鄉村規模夠大,不用與其他村落連結,故沒有加入當年的「沙頭角十約」,不受「約」的管束,然而,它在沙頭角五十六村中頗具影響力。村民有宋、楊、李、吳、鄭等姓,村谷廣闊而耕地良多、物產曾經很豐饒。耕地現已荒廢,卻意外變成一遍金黃蘆葦床。谷埔村對岸是沙頭角和深圳,現已棄用的谷埔碼頭,是昔日附近村落居民乘船出市區的交通要塞,現成為郊遊人士的打卡天堂。
古道引領旅者至另一條超過四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荔枝窩村。荔枝窩村坐西向東,建有圍牆,是新界東北地區歷史最悠久、亦是慶春約七條鄉村(荔枝窩、鎖羅盆、梅子林、蛤塘、三椏、小灘及牛屎湖)中最具規模及保存得最完好的鄉村之一。由於村後山澗的水源終年不絕,往日農產品的收成一般都不錯。村中建有多間供奉不同神祇的古廟,例如「鶴山寺」及「協天宮」等,建築古樸精雅。村中的廣場建有「小瀛學校」,是當年附近幾條村的村民上學的地方。現時有村民回村復耕,旅者可一邊荒草尋源,一邊享用村民在假日製備的客家茶粿,好不熱鬧。
本網站介紹的路線以便於遊客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及遊覽體驗為考量,可能與古道實際走線有異。
《山系禮儀》
保持鄉郊寧靜
尊重村民及他們的財物
不要進入私人地方或有倒塌風險的建築物
勿採摘農作物
勿攀爬或拿走村落的物品
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
乘搭公共交通工具至鹿頸小巴總站,沿新娘潭路步行五分鐘至谷埔
專線小巴路線 – 56K
終點
在荔枝窩碼頭乘搭渡輪離開
渡輪服務
- 荔枝窩至馬料水 (只限星期日及公眾假期,15:30開出)
- 三門仔至大水坑/荔枝窩/吉澳/鴨洲 (只限星期二及四,公眾假期除外) (街渡渡輪服務屬試辦形式,詳情請參考運輸署通告)
2024年11月06日 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