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舊城中環」,穿梭百年時空。這裡是香港殖民地時代的開端,也是當時華人聚居地,一頁頁老香港的故事,從此翻開。踏上一些最早建成的街道,參觀中西、新舊交融的建築,見證香港在成為國際大都會之前,醫學、宗教、司法、革命思潮的醞釀發展,沉浸於昔日的本地情懷中。
水坑口街|香港島上環水坑口街
這條街道看起來平平無奇,對香港卻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1841年1月25日,英國海軍登陸水坑口街附近的「佔領角」(Possession Point,今荷李活道公園所在地。而水坑口街的英文名字Possession Street,也反映了「佔領」的歷史),並在第二天舉行了升旗禮,正式開啟了香港長達150多年的殖民地歷史。時至今日,原本沿海延伸的水坑口街經填海後煥然一新,新潮的餐廳、小店林立,還有多間屹立不倒的老店,保留了老香港的獨特韻味。
砵典乍街|香港島中環砵典乍街
想親身感受香港開埠初期本地居民的生活點滴,不妨踏足砵典乍街和閣麟街一帶。在砵典乍街上行走,你一定會留意到腳下一塊凹、一塊凸的石板樓梯。鋪滿整條路的石塊看似混亂無序,其實內有玄機:砵典乍街建於19世紀,連接荷李活道及干諾道中,其中部分路段格外陡峭。凹凸起伏的路面,既可以讓每天來往的路人和抬著轎子做生意的轎夫更輕鬆地上下山,又能讓雨水順勢而下。正因為這個獨特的設計,本地人至今仍然稱砵典乍街為「石板街」。
砵典乍街兩旁排列整齊的攤位同樣具歷史意義:以往這些小店鋪只售賣家居用品和提供修補鞋履、鍋具、改衣等服務。時至今日,隨著消費模式的改變,許多攤位已轉為售賣各種節日服飾或手工藝品。
香港醫學博物館|香港島半山堅巷2號
香港醫學博物館是以紅磚砌成的英國愛德華式建築,標誌著香港醫學發展一個重要里程碑。19世紀末,香港爆發疫症,促使殖民地政府推動醫學發展,造就了香港首座細菌學檢驗所的誕生。檢驗所於1906年啟用,當時是香港第一所專為公共衛生而興建的臨床化驗所,為香港的西方醫學發展奠基。於1996年,化驗所活化成為世上首座比較中西病理的博物館,收藏了各種回溯香港醫學歷史的珍貴展品。遊走於樹影下的典雅紅磚建築中,深入認識香港醫學的歷史吧!
孫中山紀念館|香港島中環半山衛城道7號
站在孫中山紀念館前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想必是一根根氣魄雄偉的希臘式巨柱和色彩斑斕的玻璃窗。紀念館樓高四層,外牆屬於典雅瑰麗的英國愛德華式風格,裡面則記載著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和顯赫成就。這位革命先驅不但在香港度過中學和大學的青蔥歲月,更在這片土地孕育出許多前衛思想,跟香港可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孫中山紀念館設有兩個常設展覽,讓你欣賞一系列記錄其傳奇生涯的珍貴文物,尋覓他在香港各處留下的足跡。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51號
香港的英國殖民地歷史背景,醞釀出中西薈萃的建築特色,從這幢樓高六層的建築可窺探一二。於1918年落成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離香港醫學博物館只有幾步之遙,糅合了美國芝加哥建築風格及中式圓瓦、紅磚牆等建築元素,正是中西融合建築的絕佳例子。會所在20世紀初曾是華人聚會的主要場所,擁有不少當時最先進的設施,包括全港首個室內泳池、運動場、餐廳和青年宿舍等,一應俱全。
太平山街|香港島上環太平山街
從水坑口街往上走,便會到達香港開埠初期華人聚居的太平山街。約300公尺長的街道兩旁,排列著多間古廟,要數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想必就是鐵皮下,香煙裊裊的朱紅色廟宇 ── 廣福義祠了。建於1856年的廣福義祠,在往昔歲月曾扮演重要角色,這裡既是供街坊供奉先祖的百姓祠堂,亦曾經是患病華人的收容所,也供奉了許多當年遠道而來、無依華人的神位。時至今日,太平山街上的廟宇依然香火鼎盛,當中包括依梯而立的觀音堂,還有外表平凡卻別有洞天的福德宮,每一座都各具特色。
文武廟|香港島上環荷李活道124至126號
綠瓦屋頂的文武廟估計建於1847至1862年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各有不同用途。文武廟主要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用作供奉諸神列聖,而公所則是當時華人議事及解決紛爭的地方。此外,文武廟內還完好地保留了鑄於1847年的銅鐘和造於1862年的官轎。古廟屋頂的花崗石柱、花崗石門框、木雕匾額和歷史悠久的壁畫更是巧奪天工,整座建築物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
回教清真禮拜堂|香港島中環些利街30號
鮮明亮眼的薄荷綠外牆、華美瑰麗的伊斯蘭式建築風格,回教清真禮拜堂讓人過目不忘。這座香港最古老的清真禮拜堂佇立於高樓林立的半山區,富阿拉伯色彩的拱窗和大閘在現代建築的襯托下,顯得分外突出。獲評為香港法定古蹟的回教清真禮拜堂建於1840年代,不但是居港伊斯蘭教徒朝拜祭祀的神聖之地,同時也是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地標。
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香港島上環半山堅道16號
建於1880年代末期的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外形猶如一個十字架,中央有一座高聳的尖塔,裡外都散發著哥德式建築的高雅魅力。這幢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前身位於威靈頓街,後來不幸被大火吞噬,因此遷到環境清幽的半山區現址。經過一番修葺後,座堂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2003年度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榮譽獎。座堂每週日舉辦彌撒,星期一至六開放參觀。想進去一睹其風采,記得提前預約。
大館|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10號
「大館」是昔日警務人員和本地民眾對前警察總部建築群的簡稱。這個建築群擁有超過170年歷史,由16座宏觀偉壯觀的歷史建築組成,當中前警察總部大樓採用新古典復古設計,而建於1862至1864年間的營房大樓就融合了別樹一幟的羅馬式拱門,設計亮眼。
2018年,「大館」改頭換面,連同兩座全新的建築物,化身成藝文中心。你可以在藝術氣息濃厚的小天地裡找到各具風格的藝廊、特色店鋪、酒吧和餐廳,也可以參與藝術展覽、表演、工作坊、電影放映會和導覽團等活動。有興趣的話,記得預先查閱活動時間表。
百子里公園|香港島中環百子里
百子里公園是鬧市中難得的綠色角落,同時也是「孫中山史蹟徑」16個站點之一。1892年3月13日,楊衢雲和謝纘泰在公園旁的百子里1號創立輔仁文社,以「開啟民智」為宗旨,為革命志士提供了聚會議事的場地,文社後來更與孫中山的興中會合併。百子里公園採用現代建築設計,設有歷史展覽迴廊及革命歷史探知園,以互動形式介紹文社的革命事蹟,讓遊人認識這段歷史。
香港新聞博覽館|香港島中環必列者士街2號
香港新聞博覽館前身是必列啫士街街市,經過活化後,成為了以香港新聞傳媒為主題的展覽館及教育中心。來到這幢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你可以欣賞互動展覽,參加免費的研討會、工作坊和導覽團,見證本地傳媒由報業、電台到電視和數位媒體的發展歷程。
中環街市|中環德輔道中80號
中環街市是市區建重建局的保育項目,由華懋集團營運,擁有逾80年歷史,見證香港時代變遷,而位於皇后大道中和德輔道中之間的中環街市大樓,更屬於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經過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大樓佔地1萬2,000平方公尺,以「Playground for All」為主題,連繫了鄰里的聚腳點,提供不同類型的工作坊、餐飲零售及多姿多彩的體驗活動。
2022年08月11日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