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香港旅遊,除了逛景點、享美食,滿滿行程中,還可以留點時間,欣賞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於2014年創辦One Bite Design(一口設計)、翌年又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青年建築師獎」的梅詩華(Sarah Mui),帶你用全新角度,重新認識香港的公共休憩空間。
梅詩華(Sarah)多年來一直都在實驗公共空間連繫社區及社群可能性。由數年前在跑馬地遊樂場設計的「聽。亭」,利用半圓形椅子收集周遭雀鳥的聲音,將人與大自然連結; 到近年分別在屯門和將軍澳社區內將傳統運動場改頭換臉,不但換上醒目的設計和色彩 ⸺ 前者將老中青三代人的運動需求共融在同一空間,後者更成為本地首個「女性友善」的運動場地,都突顯出這位80後建築師對於優質公共空間的願景和實踐。
香港島海濱,一步一新鮮
Sarah推薦的多個本地公共休憩空間,也貫徹共融和連繫社群的信念。香港坐擁美麗的維多利亞港,由西環卑路乍灣一直延續至灣仔的海濱長廊,在Sarah眼中不但是研究城市空間的對象,其規劃方式也很值得欣賞。「由卑路乍灣一直跑步去天后,途上會碰上各式各樣的人,大家進行不同類型活動。你會發現每一個空間都有不同實驗,這在香港公共空間的管理上是很新的嘗試。」
沿著海濱由西往東走,既有適合大人小孩的遊樂設計,人們又可以在中山公園大草地上自由徜徉,各適其適。來到中環碼頭一帶,則成為釣魚客的天堂,至於灣仔海濱段,不但設置了本地插畫家創作的多個打卡位,還融入各類設計家具,讓人重新思考公共家具的可能性。
這些公共空間的可貴,不但為高度密集的城市提供一片喘息天地,也回應了不同人的需要:「讓大人小孩都能找到自己的空間,是營造公共空間很重要的目標。維多利亞公園雖然很大,但分割成不同功能區域。在海濱卻看不到這種分野,有人踏單車、有人踩板,但老人家又可以慢行。這種由不同人共同打造的vibrancy(活力),令我每次經過都覺得很正。」
西九及維園,同時滿足十種人的願望
從前的城市規劃較強調功能劃分,以滿足大家文娛康樂的各種需求; 但 Sarah認為,自由玩樂的空間能製造更多可能性,也讓人明白用家此刻最喜歡的活動是什麼。香港島海濱這三年來不斷轉變成一個豐富的公共空間,愈來愈多人使用,而對岸的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藝術公園內,尤其是疫情期間,營幕一個貼一個,這裡是老人家,那裡是一家大小; 另一邊有文青,也有人在開生日派對⋯⋯一個空間內有十種人在用,儼如一個指標,這個空間有多inclusive(共融),幫助不同人去建立關係。」Sarah也喜歡維多利亞公園,「在不同時間有不同人在用,週末則是外傭姐姐,她們的活動很有趣,例如在天橋下找方法預備食物,再搬到維園去享用。晚一點她們離開後,地方的用途又改變了。香港島沒有很多公園,維園的可能性真的很大。我希望某些較少人用的空間也可騰空出來,讓人自由發揮,當然前提是用家要有責任感。」
藝術創意,將日常變得不尋常
除此之外,歷史悠久的香港動植物公園,以及屯門河周邊,引入藝術創意去激活當地的氛圍,亦是Sarah欣賞的例子。前者改變了人們對於動植物公園的既定印象,後者則營造了居民和藝術創意的互動機會,藝術品更會定期更換,保持新鮮感。此外,由前英軍軍火庫建築群修復而成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Sarah也很推薦,「中心內美麗的建築及寧靜的地景設計,長長的果蝠橋兩邊則是古樸的森林,遊人甚至可以觀賞特別的雀鳥,種種都令這裡成為中環鬧市最漂亮的秘密花園。」
近年不斷參與各種社區營造項目,作為建築師及設計師,Sarah更期望的是能帶動居民投入,一起創造,培養他們對地方的歸屬感。在過程當中,「第一是co-design(一起設計),讓大家覺得自己不止是用家,而是有份設計; 然後是co-create(一起創作),大家一起去做,這是建立關係的重要途徑; 第三則是co-manage(一起管理),若大家作為用家都已很成熟了,自然可以共同管理它。香港島海濱現在是一個開始,之後怎樣做到第二和第三步,是它的挑戰所在。」
2022年10月17日 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