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駕駛電車已經30餘年的資深司機吳祖邦,每天都會多次經過香港島東區。在這幾十年間,山巒被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高聳的住宅樓,曾經沿著海邊彎彎曲曲的電車軌道被拉直,而海濱本身也因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而不斷向外延伸。以前工廠和造船廠的所在地,如今則變身成飯店和豪華的辦公大樓。
儘管變化眾多,還是有些東西保持了原貌,電車就是其中一例。吳師傅說,很多家庭主婦和老年人如今依舊每天乘坐電車去市場買菜 ——「有時我會幫他們把買來的東西拿上車。有些乘客會在下車時送我一顆水果,表達感謝。」 雖然城市經歷著日新月異的發展,但電車卻猶如一部「時光機」,將乘客們帶回那個友善、簡單的時代。
電車路線在1904年從銅鑼灣延伸至筲箕灣,將當時香港島東部幾個迅速興起的區域連接了起來,因此乘電車遊覽東區再合適不過。坐在電車上層俯瞰街頭景象,感受這一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還有暖暖的海風輕撫過整列車廂,好不愜意。
大部分的電車路線沿著英皇道走,兩邊佇立著1960年代風格的獨特建築。經過油街時向左看,你會瞥見香港遊艇會會館的舊址,這棟百年歷史的建築保存完好,現在是藝術空間 —— 油街實現。接著,你將一睹氣度不凡的皇都戲院,這幢獨特的建築曾一度面臨拆除重建的命運。不遠處的新光戲院 又是一個20世紀中葉建成的地標,如今依然定期舉辦戲劇演出。再往前行,就到了香港電影資料館 ,這裡記錄著香港獨具特色的電影史,是電影迷們必去的朝聖之地。
如果乘坐前往北角的電車,終點站會到達春秧街街市,它是東區獨特社會歷史的見證。經過市集一排排的水果攤和服裝鋪時,為了警示路人和攤主,司機會敲響鈴鐺,發出電車經典的「叮叮」聲,別有生趣。上世紀40年代,經歷了二戰和國共內戰後,不少上海家庭飄洋過海來到香港,定居北角,並在這一區開了很多理髮店、裁縫店和餐廳。 1960年代,上海移民逐漸離開,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福建移民。至今,香港近100萬原籍福建的居民中,約三分之一仍然居住於北角。春秧街有著數不盡的福建雜貨店和餐廳, 是深度探究閩南飲食文化的最佳去處。
在東區的其他大樓中,還藏著不少神秘驚喜待你發掘。例如,位於辦公大樓及工業大廈內的Para Site藝術空間 和ArtisTree 等畫廊就經常舉辦高水準的展覽和活動,為香港的藝術圈注入新鮮活力。這些藝術天地與區內拔地而起的新建築和諧共存,讓老工業區煥發新生。至於曾經的造船基地鰂魚涌,如今也成為了港島最重要的辦公區之一。
再向海邊漫步,你將來到全新落成並於2023年7月起逐步開放的鰂魚涌海濱社區休憩空間「舍區」。其設計以鰂魚涌的工業歷史──煉糖廠和船塢為設計靈感,在這裡,你可以悠閒坐在半露天展演空間「船塢劇場」的台階上欣賞各類表演,到「社區工房」感受藝術文化,和藝術家近距離交流,更可以帶同「毛孩」在草坪玩耍。此外,「舍區」還會定期為公眾舉辦多元化的創意活動。
說到鰂魚涌,不得不提這裡的糖廠街市集,每年在11月至次年2月不定時開放。市集匯集了本地新鮮食材、美味小吃和現場演出。創辦人是永續食品倡導者Janice Leung Hayes,對她來說,市集的發展及所產生的影響完全超乎想像,「曾經在這裡的臨時小吃攤,現在成了有門面的餐廳。而且人們在這裡能和本地農民面對面交流,攤主們也互相合作。」
2024年08月10日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