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剛至,筲箕灣一座低矮古廟香煙繚繞。廟裡,一位老婆婆正在燒香敬拜香港人崇敬的神祗 —— 海上女神天后(即媽祖)。在中國神話中,天后原是生於宋朝的福建婦女,因在一次颱風海難中救了出海打魚的父親和兄弟而得道成仙。如今,全港有100多座天后廟,其中大部分位於舊時漁民的居住區,筲箕灣就是其中之一。
在1873年,一群漁民和商人湊錢在筲箕灣建起一座1.天后廟。次年,一場猛烈的颱風襲擊香港,橫掃了大半個香港,天后廟也被颱風吹倒。然而,筲箕灣絕大部分區域卻奇蹟般地完好無損,當地傳聞稱天后犧牲了自己來拯救村裡的人。
幾個世紀以來,香港生活與海洋密不可分。本地居民主要居住於船上,只有少數人上岸安家。筲箕灣位於維多利亞港的最窄處,是天然的避風塘。 18世紀初,漁民們開始來到這個平靜的海灣躲避大風浪。然而,偏僻的位置也使它迅速成為海盜的避難所。於是在1860年代,英國殖民政府在此建起了道路,並設立永久警署。由此,筲箕灣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其中很多人開始經營起小工作室和工廠。
在1904年電車開通後,筲箕灣繼續蓬勃。到了20世紀中,這裡已成為一個興盛的漁港、造船業和製造業中心。隨著數以千計的新移民來此尋求謀生機會,大片的木棚像雨後春筍般在海邊的山坡上建起來。林志榮在30多年前開始從事電車司機的工作,他還記得當時的筲箕灣到處都擠滿了木屋村落。在香港島駕駛電車,林師傅每天要來往筲箕灣至少六次。在他的回憶中,電車總站一度位於避風塘的旁邊,他總能看到很多漁船出入海灣。
不過,這樣的景像很快就改變了:筲箕灣的部分港口於1980年代初期就已經被填為平地,其餘的也在90年代經填海工程中消失,蓋起了公共房屋。但筲箕灣濃濃的海洋氣息並沒有因此消失。導遊和前旅行記者Daisann McLane尤其喜歡帶遊客來這裡,對她來說,「香港的許多歷史線索都匯聚於筲箕灣」。
Daisann的公司Little Adventures in Hong Kong專為海外遊客訂製徒步旅行路線。帶著遊客玩轉筲箕灣時,她會選擇電車總站作為起點,為的就是讓大家領略2.筲箕灣街市的獨特魅力,「一個地方的地形地勢往往決定了其面貌,筲箕灣就是典型例子。」它的地理位置靠近一個高高的岬角,且位於維多利亞港東部的狹窄處,使其自然而然地成為附近居民的貿易中心。 「筲箕灣街市就是本區地理特色的產物。它規模大、產品種類多,是我在香港最喜愛的市場,每次帶遊客來這裡逛,都會讓他們感到特別新奇、興奮。」
經過市場時,Daisann向我們介紹了一些婦女在這裡出售的「半乾」海鮮——經醃製了一個晚上的海鮮,可以保存幾天的時間。這種特殊的醃製方法是舊時漁民的妻子們發明的,為了保存賣不掉的剩餘漁獲,讓它們暫時不腐壞。除此之外,你還能在這裡找到各類海鮮乾貨,以及剛剛捕撈上岸的活海鮮,在水桶裡游動。有時還能看見魚從容器中跳出來,翻騰到街上,害得攤主們得忙手忙腳地將牠們抓回來。
雖然海濱已被延展,但稍走幾步,你就能看見如今的避風塘,一些漁民居住的木船依舊停泊在此,少數造船廠也還在前濱作業。繼續走,你會到達建於砲台舊址上的4.香港海防博物館(現因更新工程閉館)以及5.譚公廟,在此敬拜的譚公是道教神話中一個控制風雨的海神。天后在海灣邊自然也有一個小祠,保護著這個靠海、吃海、愛海的本地社區。
2024年07月16日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