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人造衛星影像用途廣泛,但過去因技術限制,難同時符合高解像度及多角度等要求。中大學者近日成功開發一項遙感影像融合技術,將各種衛星影像整合,令影像更細緻清晰,可望應用到全面監測本港空氣污染及城市結構變化等環境資料。
整合不同衛星數據 影像更細緻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及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花費3年,斥資逾百萬,最近研發出「一體化遙感影像融合技術」,整合不同衛星影像數據,所得的合成影像具更高解像度,能更有效用於環境監測。
負責研究的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黃波表示,新技術下的衛星合成影像,可從9個角度清晰偵測30平方米以上的物件,可拍攝周期亦從以往的每年1至2張清晰照片,改進至每天1張。他指出,早前墮海的膠粒若面積大於30平方米,有關技術或可偵測其移動,從而找出準確位置。
遙感技術發展多年,但由於技術限制,現時遙感傳感器難同時達到各項要求,黃波解釋,過往研究普遍採用一個衛星的數據,難同時達到空間、時間、光譜、拍攝角度都有高質素,若要拍下高空間清度的衛星影像,則其可拍攝的周期較長,或影像覆蓋的範圍較小,但新技術將兩個分別為低空間清晰度、拍攝周期較長,以及高空間清晰度、拍攝周期較短的衛星數據整合,找出衛星影像最高解像度之餘,可拍攝周期亦縮短。
覆蓋全港 可測災害熱島效應
現時遙感技術多用於偵測城市結構,或空氣污染等環境數據。黃波指出,目前本港只能取得14個空氣污染監測站資訊,使用新技術的監測影像能覆蓋全港,空氣污染監測站未能覆蓋的地區亦可偵測,故地表溫度、懸浮粒子等環境參數亦會更準確。黃波又說,新技術全面應用後,可用來監測海洋環境、災害情况、熱島效應及城市複雜的形態,目前正與規劃署及天文台洽商,未來會研究開發程式,讓公眾利用有關技術查詢本港各處的環境數據。
整合不同衛星數據 影像更細緻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及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花費3年,斥資逾百萬,最近研發出「一體化遙感影像融合技術」,整合不同衛星影像數據,所得的合成影像具更高解像度,能更有效用於環境監測。
負責研究的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黃波表示,新技術下的衛星合成影像,可從9個角度清晰偵測30平方米以上的物件,可拍攝周期亦從以往的每年1至2張清晰照片,改進至每天1張。他指出,早前墮海的膠粒若面積大於30平方米,有關技術或可偵測其移動,從而找出準確位置。
遙感技術發展多年,但由於技術限制,現時遙感傳感器難同時達到各項要求,黃波解釋,過往研究普遍採用一個衛星的數據,難同時達到空間、時間、光譜、拍攝角度都有高質素,若要拍下高空間清度的衛星影像,則其可拍攝的周期較長,或影像覆蓋的範圍較小,但新技術將兩個分別為低空間清晰度、拍攝周期較長,以及高空間清晰度、拍攝周期較短的衛星數據整合,找出衛星影像最高解像度之餘,可拍攝周期亦縮短。
覆蓋全港 可測災害熱島效應
現時遙感技術多用於偵測城市結構,或空氣污染等環境數據。黃波指出,目前本港只能取得14個空氣污染監測站資訊,使用新技術的監測影像能覆蓋全港,空氣污染監測站未能覆蓋的地區亦可偵測,故地表溫度、懸浮粒子等環境參數亦會更準確。黃波又說,新技術全面應用後,可用來監測海洋環境、災害情况、熱島效應及城市複雜的形態,目前正與規劃署及天文台洽商,未來會研究開發程式,讓公眾利用有關技術查詢本港各處的環境數據。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