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英國傳媒爆出「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風波。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和《每日郵報》等報章本月紛紛大字標題聲稱,「北海(成年)鱈魚僅餘百條」,然而實情卻是北海成年鱈魚數量數以千萬計,當地漁業人士怒斥報道誇張失實。始作俑者《星期日泰晤士報》事後承認標題「過分簡化」,但未有撤回報道。
漁民﹕我氣極了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本月16日率先發表被指失實的報道。該報錯誤引用國際海洋探索委員會(ICES)的數據,聲稱「北海成年鱈魚僅剩百條」,還找英國環境漁業及海洋科學協會(Cefas)的專家協助解讀數字。之後英國《每日電訊報》、《每日郵報》等也紛紛「跟進報道」,未作進一步核實,甚至作出更聳人聽聞的標題,諸如「北海鱈魚僅餘百條」。
對此,在北海捕魚逾30年的漁民巴肯(Brian Buchan)說:「我氣極了!北海相信有過億條鱈魚吧!」雖然北海鱈魚被列為「易危物種」,但巴肯強調,北海鱈魚的數量近年見改善,「今年我們所見的北海鱈魚是30年來最多的」。
成年以13歲劃界出事
BBC引述Cefas指出,涉事記者明顯誤解有關數據。報道稱,問題的核心,是《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以「超過13歲」作為成年鱈魚的分類定義,得出「北海成年鱈魚僅餘百條」的結論,但卻錯得離譜。英國漁業專家奧布賴恩(Carl O'Brien)解釋:「鱈魚自1歲起踏入成年期,至6歲時達至完熟期。很少鱈魚能活過13歲或以上,過去30年北海僅錄得少於60條年逾13歲的鱈魚。」BBC形容,要碰上一條年逾13歲的鱈魚,難如碰上百歲人瑞。
記者不求甚解 歪曲定義
BBC稱,報道錯以13歲作為鱈魚「成年」的分界線,可能是由於記者「想當然」地取中位數得出。BBC引述海洋生物學家韋布(Tom Webb)的意見指出,有關報道提及鱈魚最多能活到25歲,這數字雖是來自可靠的魚類資訊網站(fishbase.org),但問題是「25歲」這一估計,所指的並非北海鱈魚,而是巴倫支海鱈魚,「一般北海鱈魚最多只能活到11歲」。BBC指出,若按照專家的合理定義去分析ICES的數據,北海成年鱈魚數量應介乎2100萬條至1億條;至於北海鱈魚的總數,相信應為4.369億條。
雖然《星期日泰晤士報》事後就「報道標題過度簡化」致歉,並承認鱈魚自4至6歲起已可繁殖,但發言人堅持「報道其餘內部清楚表明,我們說的是13歲以上北海鱈魚,引用的數據準確」。《每日電訊報》則在原文補充稱,一直以來北海年逾12歲的鱈魚數量不多,沒就報道嚴重誤導致歉。
綜合報道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