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助研減副作用藥物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11日 06:35
2012年10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昨揭曉,由美國科學家萊夫科維茨與克比爾卡奪得。瑞典皇家科學院讚揚兩人憑藉研究細胞的「感應機制」取得突破成就,令醫學界進一步了解糖尿病、心臟病、腫瘤、精神病等疾病的起源與治療,有助研製更有效、具更少副作用的藥物。


評審當局解釋,人類眼耳口鼻能感應外界的光線、聲音、氣味及味道等,從而讓人體對外來刺激作出反應。原來人體內各種細胞,也有各種「感應器」,探測體內各種荷爾蒙及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的變化,它們就是G蛋白耦合受體(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收通知時正戴耳塞睡覺

評審委員會表示,兩位化學獎得主的研究,正是發現並破解了令細胞能相互溝通傳遞信息的G蛋白耦合受體,「明白這些受體的形貌和功能,讓我們能研製副作用較少的新藥」。萊夫科維茨(Robert Lefkowitz, 69歲)是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克比爾卡(Brian Kobilka,57歲)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克氏曾在杜克大學為萊氏工作過。萊氏笑指,諾獎人員致電報喜時,他正戴着耳塞睡覺。「我老婆用手肘撞向我,示意有找我的電話,然後就是這樣,完全的震驚和驚奇。」
br />
G蛋白受體關乎細胞信息傳遞

G蛋白耦合受體存在於細胞膜上,能感受外來刺激,並傳遞、發送信息。1968年,萊氏以放射碘發現細胞膜上的G蛋白耦合受體,讓科學家開展對其功能的了解之旅。1980年代,克比爾夫發現G蛋白耦合受體出現在不同細胞和系統上,有着相類的功能,從而確認出整個G蛋白耦合受體家族。


助治心臟病抑鬱症

G蛋白耦合受體涉及人體多種新陳代謝過程,與糖尿病、心臟病、腫瘤等疾病的形成過程和治療密切相關,現在不少臨牀藥物都能作用於這些受體。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向本報表示,G蛋白耦合受體的發現非常重要,有助研發針對改變細胞信息傳遞的藥物。「若影響這些受體,就能改變細胞傳遞的信號,從而改變包括視覺、聽覺、情緒、行為、免疫系統等生理現象。」他指出,兩人的發現,讓科學家得以研製出針對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律不齊、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等病症的藥物,以及治療抑鬱症、思覺失調等情緒病藥物。他表示,在未發現G蛋白耦合受體前,藥物僅能針對器官組織或系統施藥,但現在則能針對最微細的受體,自然能更有效研製新藥及減少藥物副作用。「過去很多降血壓藥會同時引發咳嗽的副作用,但現今的降血壓藥能針對細胞受體,令血管擴張的同時,能減少副作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