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自2006年宣布逐步開放禁區,規劃署隨即接手規劃,近一兩年城規會批出5張大綱草圖。本報翻查有關的邊境禁區草圖,統計合共有112公頃住宅用地全數作為「鄉村式用地」興建丁屋,平均每公頃可住214人;相反,新界東北規劃計劃將人口增至8萬人,約167公頃土地日後每公頃約容納近500人,是邊境的一倍。有團體認為,政府與其擴大原居民鄉界,不如思考地域可否滿足更多港人住屋需求。
團體倡沙頭角建低密度公屋
邊境禁區分階段開放逾2000公頃地,未納入近日新界東北發展規劃。規劃署和城規會早年完成的邊境規劃,將不少土地劃分作為保育和綠化地帶外,剩餘可供發展的「住宅」,全數撥作「鄉村式發展」土地,用作興建3層高丁屋,整個邊境禁區未有一公頃另類「住宅用地」。對比坪輋/打鼓嶺東北新發展區,部分禁區如沙頭角同樣屬偏遠地帶,而沙頭角公路附近的居民較少,只有約600人,故有意見認為,政府同樣可研究將沙頭角發展成新市鎮。
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成員陳劍青認同,政府集中發展東北,未有考慮周邊土地發展,包括閒置或邊境土地。他認為,保育綠化地帶和生態是必須,但沙頭角鄰近公路的用地,或可發展如南區一樣的新市鎮,考慮興建低密度公屋,毋須急於全數劃作鄉村式用地,令部分原居民發展圖利。他強調,發展沙頭角需詳細規劃諮詢。
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潘永祥認為,若在邊境禁區用地興建單幢式公屋或居屋,周邊未必有配套或基建,或難吸引市民入住,但若政府有決心,可嘗試研究發展新市鎮的可行性,事前做足廣泛諮詢,以免重蹈新界東北爭議的覆轍。他又指,本港未必有足夠土地長遠滿足丁屋需求,需要在展開政策上展開檢討。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