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1949年後在大陸出生,又同時獲得兩岸三地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齊聲祝福的首位中國籍諾貝爾獲獎者,因此莫言獲獎的深遠意義,不言而喻。
新中國建政後在大陸出身的諾貝爾獲得主,在莫言之前還有3位。2000年獲獎的高行健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雖然是因為他的中文作品而獲獎,不過他後來流亡海外,獲獎時已入了法國籍;其他兩位都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分別是1989年的達賴喇嘛與2010年的劉曉波。前者早在1959年就出走印度,而仍然是中國籍的劉曉波卻因言獲罪,如今仍在自己的祖國繫獄。這3位的獲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沒有獲得中國官方的祝賀,達賴喇嘛與劉曉波的獲獎甚至還遭到北京的高調批判。
因此,有人形容莫言是中國首位「體制內的獲獎者」。然而,衆所周知,莫言並非一貫堅持「走黨的文藝路線」的作家,事實上他撰寫的《紅高粱家族》等膾炙人口的名著不乏強烈的批判精神,而在獲獎後他也坦言「作家不為黨派服務」。
中國第一代著名演員趙丹在1980年逝世前,留下「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的名言,一直成為大陸文藝工作者抗壓的精神力量。32年過去了,莫言的得獎,象徵着正直文藝創作者大有人在,也似乎暗喻文藝創作的自由度已經今非昔比。
儘管過去因一部小說就可以入獄或被打倒的常見例子已不復多見,然而無論是言論自由還是出版自由,目前在中國大陸的環境仍然十分嚴峻,許多學者與文化工作者甚至感嘆不如百花齊放的1980年代。「莫言」本身是仍在持續的文字獄年代極具諷刺性的筆名,在期待莫言的獲獎為中國文藝創作帶來另一個春天的同時,值得振臂高呼:為了自由,何必莫言!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學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