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上周五出招遏止炒賣住宅單位,剛過去的周末和周日樓市急速降溫,成交大減,但不等於資金推高資產價格的風險已經消除,資金只是流向其他環節;由於本港投資渠道不夠多元化,樓市如商舖和股市仍然是資金流竄之地。另外,本港民間游資充盈,超低息環境至少持續至2015年,不少市民(特別是中產人士)為求保值,被迫投資而承受風險,熱錢湧入更是火上加油,也反映本港低風險而有穩定回報的投資產品有龐大市場,政府應該鼓勵並加速例如債市等發展,一方面給市民提供穩健的投資機會,減輕閒錢流竄可能造成的破壞,另方面亦可充實香港這個金融中心。
游資轉戰商舖車位
推高物價害苦市民
兩年前,政府首次推出額外印花稅時,樓市沉寂了一段日子,但是資金很快就從住宅樓宇轉往工商業單位,變成不炒住宅改為炒商舖的局面。近期,住宅樓價屢創新高之際,一些炒家已經轉移目標,炒賣商舖;另外,政府有活化工廠大廈政策,使工廈也獲得炒家青睞。炒賣工商物業,雖云需要資金較多,但是所謂「大有大炒,細有細炒」,好像有人炒賣半山以億元計豪宅,也有人炒賣天水圍以百萬元計居屋單位,一些地區銀碼不太高的商舖,相信會被捲入新一波炒賣中。除了工商業物業,近日車位也炒味甚濃,動輒成交價以百萬元計,看來,這一輪熱錢來港,物業市場仍然會是國際炒家耀武之地。商舖價格被炒高之後,市民要承受物價飈升之苦。
熱錢對本港炒風,實際上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本地游資數額已經十分龐大。目前,本港銀行存款超過5萬億港元,另外人民幣存款也超過5000億元,這些錢廣義而言都是閒錢,不過,即使市民存錢在銀行,銀行本身或透過貸款,也會使這筆錢的相當一部分投入市場,所以,單是本地資金在股市和樓市流轉,已經足以推高資產價格,熱錢來港只是火上加油而已。
本港雖然被譽為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但是長期以來股市獨大,其他如債市等,僅聊備一格,嚴格而言,香港雖有國際金融中心之名,實際上獨沽一味股票市場,既不利香港的長遠發展,也減少了市民的投資選擇。股市風險高,即使在超低息環境,許多市民想投資保值,但是都避免投入股市,以免招致損失。不過,股市一些風險較低產品,其實適合小投資者,只是本港未積極開展和推動。例如商業信託基金(Business Trust)一般回報不高,但是勝在穩定,風險較低,特別在低息年代,對欲賺取穩定利息收入的「食息一族」有一定吸引力,只是港交所懶得開發,使此類金融產品落後於新加坡,也使小投資者少了另一個「食息」渠道。
歷來不少市民對定息票據情有獨鍾,只是本港債市發展遠遠未能配合需求。2008年金融海嘯,隨着投資銀行雷曼倒閉而牽出的「雷曼迷你債券」,本港有大批小市民中招,涉及約120億元,此事反映市民對債券的鍾愛,因為真正的債券確實風險低,定期收息,可以對抗通脹和保值,只是他們不知道所謂「迷你債券」乃投資陷阱,因而招致損失。雷曼迷債事件反映一般市民缺乏投資工具。
市民鍾愛定息票據
政府應引導債市成長
現在閒錢充盈,利率極低,本港市民對定息票據渴求甚大,美國聯儲局已經聲言超低息環境起碼維持到2015年中,即是說超低息起碼還有3年,這段時間,市民看着存款持續貶值,都有投資保值的衝動,但是放眼宏觀大環境,把資金放在樓市或股市,風險極高,隨時血本無歸,所以,政府應該趁此機會,積極引導債券市場發展,使市民有適當而穩健的投資機會。
去年和今年,政府分別發行了100億元債券,不過,這個數額對比起萬億元計閒錢,宛如滄海一粟,未能滿足市民對定息票據的需求。以本港銀行存款超過5萬億港元,政府應該研究調高發債上限,例如上限定在存款總額的5%或彈性處理;政府定期發債,會誘發投資者買賣債券,此外,政府還可以用債券上市等方式,增加流通度,搞活債券市場,待債券市場確立後,可以發展債券衍生產品,例如期貨等,朝向債券市場多元化發展。
政府引導債市發展,不僅讓市民有穩健的投資平台,另外,確保市場有穩定及持續的優質公債供應,可以滿足退休基金及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配合其長遠港元需求和改善二手市場流通量等。
本港整體投資環境聚焦樓市和股市,在資金氾濫時,經常出現大起大落波動,市民只求保值,若港交所和政府能夠照顧市民的需要,開拓風險低的投資產品和使債市成長,則市民在愈來愈頻密的經濟周期,可以為僅有的資金找到安身之所,這是挑戰,更是機會,就看梁振英政府能否好好把握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