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油麻地混雜、緊密、多元;短短一條咸美頓街,200多米,數十家商戶,全港碩果僅存的工藝師傅,打銅、打鋼鐵、風扇醫生、竹燈籠、紙紮工場、都在這街上找到。
工藝師傅原就是最早的藝術家,對物料的駕馭、對生活器具的熟悉,匠心巧手,學院出身的年輕藝術家落戶在此,「好多時反而係街坊活化返我哋。」活化廳負責人李俊峰笑說。
09年起活化廳投得藝發局的「上海街視藝空間」營運權,位處上海街與咸美頓街的交界。有別於從前的團體將藝術空降於社區,活化廳着力與街坊打成一片,舉辦街頭活動、小展覽、工作坊等。幾年間,社區活力豐富了,藝術家將街坊生活裏原有的藝術元素發掘並再現出來,藝術空間發展得像公眾會堂。剛開始站定腳步,初見成績,藝發局的『打壓』就來,要收回樓上一個交予活化廳管理的單位。
活化廳被打壓
「公道啲講,個地方不屬於活化廳,是之前藝發局『藝術品外借計劃』的倉庫,比鎖匙委託我們管理。」近年活化廳本身的項目愈做愈大,空間漸不夠用,曾以該單位辦展覽及存放物資,一直向藝發局爭取正式將地方撥歸他們擴充,然而多次反映都是石沉大海。最近「藝術品外借計劃」完結,局方就說要收回地方再公開招標。「招標完最快下年10月才有人搬入,但現在就要我們交出鎖匙,不然截電。其間整年的時間,寧願丟空都不讓我們用。」
空間不足、寸金尺土,向來是此城藝術發展的最大障礙;上海街視藝空間自1999年由藝發局招標推廣社區藝術以來,資助額十多年都沒加過,「買支水都貴咗成倍啦。唔增加資源都算,原本我們用開的地方都要收回?如果真的想對藝術發展有利,其實我們活化咗你個空置單位啊,你收返無用,我們又有需要,點解完全拒絕跟我們溝通?成件事唔合情唔合理,只是合法,佢就覺得唔使理你。」
邀街坊辦工作坊
李俊峰說,09年活化廳進駐現址前的十年,藝發局雖有招請其他團體辦社區藝術,但模式與街坊有隔閡,「只是做展覽,在區內選個主題,比如果欄,去影下苦力搬生果、執些卡板回來做作品,然後叫街坊來睇,過來欣賞和朝拜你的藝術品。我們的想法不是這樣,意識上,我們就是這裏街坊一分子,不過剛好是一群藝術家,生活在這裏,主動走進社區了解和觀察,從實際經驗中將一些本來無咁visible的東西再現出來。」知道哪家店哪位街坊有特別才能,就邀請他們到活化廳辦工作坊,增進街坊之間的連繫;有韓國的藝術家來交流,大家一起弄泡菜;有日本的露宿藝術家來訪,就在附近公園打邊爐,跟本地露宿者分享。「變咗一個知識共享的平台,你肯學我敢教。甚至簡單在門口放張櫈、乒乓波枱,打開門大家都可以來坐來玩。曾經有人懷疑我們是區議員,又有以為是教會、政黨,藝術家是他們最難想像的群體。」
皆因政府推廣藝術的方式,總是空降,「好似西九,成日話為香港人而建,弄個博物館將藝術帶畀大家,話你知咩係藝術。我哋唔會話要將國際級的藝術品帶畀油麻地街坊睇,咁就叫將藝術帶入社區?」阿峰強調活化廳的平等和對話,不要預設油麻地就是三山五嶽、無文化,藝術家一定叻過社區街坊,「藝術教育培養我們去感受和欣賞身邊事物,但其實好多舊區街坊本身就識,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對人與人之間關係、對生活的感知能力。」
打銅老師傅 感知從生活演練
像炳記的陸師傅,幾十年來日日打銅,每敲多一下,銅的粒子愈密,響起的聲音都不同,憑聽覺和手的觸感,他就知道打夠了沒有,「這些感知能力是我們缺乏的,但放到生活裏都是有用的知識。」試過帶街坊團去中環的藝廊參觀,街坊們的直覺和好奇心,受現代教育異化了的青年人正正欠缺,卻又是藝術創作必備的一環。「他們家中收埋好靚的瓷器、舊相機,本身就是生活文化的體現,藝術家在這裏有機會直接跟社區交流,找到創作的元素,也豐富了彼此生活,有平等對話的關係是很重要的。」
(a)紮燈籠工場
紙紮高手 隱藏閣樓
咸美頓街跟上海街的交界,一個閣樓隱藏着紮殯葬用竹燈籠的神秘師傅;斜對面新填地街的街口,閣樓則是謝全記的紙紮工場,每逢朝早道路不繁忙時,貨車就停在咸美頓街上,一件件的大燈籠、紙紮房車、飛機、別墅大屋從陽台吊出來,蔚為奇觀。
(b)勤記不鏽鋼工程
從日常到古靈精怪工具 此中尋
訂做不鏽鋼、白鐵產品,開業60多年,老闆娘謝太負責跟單,忙得不可開交,皆因本地還保留自家工場、有師傅駐場製作的店子已經不多了,「大部分行家都搬上大陸,我哋大陸都有工場,不過好多時貨落到嚟仲要救急執漏,也有些貨期很趕的,就在香港做較方便。」本地師傅稀缺,需求卻大,勤記客戶各行各業都有,水喉、水箱,抽油煙的隔油箱、廚房鋅盆、煙罩、餐具,信箱,「學校實驗室用的古靈精怪研究工具,教堂做十字架都試過,好雜的」。訂做的手作品,總是本地製作即場溝通比較好,「我老公做到家60幾歲,個仔讀IT,唔接手了,無人入行,第日師傅退休,可能真係無得用喇。」阿峰就盛讚勤記服務周到,「我哋有時畫圖整sculpture,師傅應該都唔知咩嚟,別的就費事煩唔接我哋生意,謝太好好人,古怪啲複雜啲都肯做」。
(c)活化廳
藝術家與街坊連繫 撐小店反霸權
將今次事件形容為藝發局「打壓」,其來有自。阿峰指民建聯兼藝發局委員鍾樹根曾在藝發局會議上批評活化廳「搞藝術就搞藝術啦」,不該「搞政治」,事後傳媒向鍾查詢,他拒絕回應有否發表此言論。事實上,該被收回的單位曾經舉辦六四屠城照片展,首次公開一幅解放軍坦克在天安門廣場密集排列的照片,引起傳媒廣泛報道,紀念八九民運的活動亦是年年舉辦。平日藝術家跟街坊連繫緊密,自不然撐老舖小店,反對地產霸權,今年中秋的工作坊就把「生活無望,造反有理」印在月餅上。而社運人士聚居於油麻地旺角,反高鐵、反國教時需要借活化廳的場地開會,他們都樂意配合。
逐年續約 長遠計劃難做
撇除可能存在的政治原因,藝發局行外人管行內人的模式,也早令藝術家深受其苦。「活化廳一直是逐年申請續約,不知下年還能不能繼續,好難做長遠計劃。寫得建議書來,又要交中期報告,交完無耐,又到年終報告,然後下年的建議書,兩個月兩個月咁,交都交死你。還要顧平日搞活動,其實空間和人手都不夠。佢仲想將樓上個單位整成辦公室加工作室,話公開招標可以益多3個人,咁不如將這裏間晒劏房,上面8間下面8間,就益到十幾個藝術家?啲邏輯亂晒龍。」區內地舖租金驚人,難得一個與街坊對話聚腳的場所,能夠與途人和街道發生關係,對社區和藝術來說都至為重要,「活化廳有今日的成績是因為我哋日日都喺度,持續地做,經驗才可以累積,情感和認同感都走得更深。」
(d)炳記銅器
師傅駐店 學打銅煲
陸氏兄弟經營的炳記,應是香港最後一家有打銅師傅的店子了。80多年前陸父創業時店在炮台街,50年前拆樓,搬至咸美頓街現址。「以前香港有二三十家打銅舖,家得返我哋,辛苦嘛,好花力氣,又搵唔到食,無人入行了。」70多歲的哥哥陸樹才笑笑說。
面臨淘汰 手藝承傳
數十年前家家戶戶都用銅器,碗碟水煲,是很日常的用品;炳記生意最興盛時,產品遠銷東南亞。近年人們都轉用更易打理的不鏽鋼,而且電磁爐盛行,都無法使用銅煲,行業漸趨式微。「其實銅煲煮嘢好食啲㗎,傳熱快,煎嘢煎得均勻,有人說煲水比較清甜。」也有青年人懷舊,慕名而來光顧,認為不鏽鋼易潔鑊煮食對身體無益,寧花千多元買炳記的銅煲。而活化廳的成員則對師傅的手藝更有興趣,曾經來拜師學做銅鑼,學成回去搞興趣班,間中轉介大專生來跟陸師傅學習幾天,打出簡單的杯碟,感受手藝工作的趣味。
(e) 上海街小公園
叔伯聚腳地
油麻地街道的特徵之一是很多小公園,整區樓宇密度都高,無大型休憩地方,悶在家裏覺得侷促,樓下小公園就是街坊主要聚腳地。細心觀察,每個小公園都有不同性格。這位於活化廳後面的比較靜態,叔伯閒坐,有時也有妓女等客。另一個在上海街的由於不禁煙,就是三五成群聚賭之地,熱鬧得多。
(f)咸美頓街小公園
(g)佳姐菜檔
真材實料 唔呃秤
說到生活智慧,少不得提「麻甩仔救星」佳姐,她在廣東道上擺檔20多年;有檔販見人不懂買餸,總會給較差的貨品蒙混過去,佳姐卻照顧周到,知道年輕人不懂煲湯,就執好一整份湯料賣,還幫手批好皮!這天聽阿峰說胃有點不適,就數了一連串要戒口的食物,對飲食養生十分在行呢。活化廳過年過節都會邀請佳姐開工作坊,教大家整臘肉、臘腸、年糕蘿蔔糕等;再懶的話,也可跟佳姐訂購,無防腐劑無添加,就像吃媽媽做的味道。
文 林茵
圖 葉思雅、林茵
編輯 蔡曉彤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