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爸媽們,你曾否責怪過小朋友坐姿差、寫字慢、溫習不專心?原來這些看似懶惰的表現,可能是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失調的徵狀,會影響孩子姿勢控制、動作協調和控制眼球肌肉的能力,亦影響孩子在社交和學習的表現。
孩子一般自5歲起,便能控制眼球肌肉,做到瞪視、追視和掃視物件。然而,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失調的孩子,到了5歲仍未能做到眼睛和動作協調,最明顯的例子是打球時,即使眼睛看到皮球,仍未能及時捕捉,做事「慢半拍」。
眼手不協調 影響學習表現
協康會物理治療師陳美琪表示,內耳的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內的半規管主導身體的姿勢控制和動作協調,由於半規管內的神經線與視覺機能系統連接,若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失調,半規管和視覺機能系統亦同樣失調,影響小朋友的姿勢、動作和視覺能力,他們或會出現以下的徵狀:
1 未能協調動作——手腳比同齡小朋友笨拙,走路時會無故仆倒
2 未能控制姿勢——肌肉欠缺張力,腰骨難挺直,坐姿不穩
3 視覺系統失調——難以掃視、透視和對焦
5歲仍笨拙 應找專家評估
以上三項徵狀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例如他們會趕不及抄寫黑板上的家課資料而欠交功課、寫字太慢導致做不完測驗,甚至因太「論盡」而被同學取笑,影響社交。情况若持續下去,孩子或會失去自信,無心向學,影響學業成績。
陳美琪表示,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失調並非不治之症,建議家長細心觀察孩子的舉動,若發現孩子有上述徵狀,例如小朋友到5歲時,動作仍比同齡孩子笨拙,就應盡快帶孩子找專家接受評估和治療,只要訓練得宜,可及早改善問題,讓孩子繼續愉快學習。她說﹕「有一個念小二的小朋友,原本寫字常越界,接受治療後,她可以整齊地將字寫在行間之內,不再出界。」
文﹕孔芷君
編輯:鍾家寶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