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傳媒報道了不同院校的收生狀况,也引起了民意代表的關注,教育局後來將各院校的收生數字列出,數據顯示有的院校超收了一倍以上,但也有院校收生不足。在傳媒取態上,有的報道用上了較負面的語言,例如「掠水」、「學店」等,反映了院校超收的關注。
平情而言,超收並不是理想的事情,因為在一般院校的運作上,會因應收生規模而作出校舍、師資、設備、圖書館、學生事務等等的準備,所以一個收生數額上的準則,往往成了院校在規劃上的依據,也可以這樣的說,院校在應付學生需要上的後勤準備,都是以收生數額作重要參考。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旦院校出現超收情况,往往令人擔心超生會否影響到院校的資源調配,特別是校舍設備和師資上,更是大眾的關注點。
不少評論都會簡單的以為,院校超收的原因是財政上的考慮,因為從生意的角度看,多收學生等於多些學費收入,院校自然有誘因多取錄學生。可是這種單以收入的角度去看超收,實在是過於將問題二分法,無疑有的院校希望藉超收增加財政資源,但每間院校所面對的困難都不一樣,將超收和院校財政考慮畫上等號,並不是完全合理。
一個院校在收生上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收生數目的不確切。政府資助院校的收生人數是由教資會決定,即使個別院校在收生人數上有調整,但大多數的變化和教資會的資助學額相若,而且以資助學額只佔適齡年輕人的19%左右,政府資助院校的收生困難比較簡單,主因是申請人數遠多於取錄人數。
影響層面在對學生學習方面
和政府資助的院校不同,自資院校的生源每年出現的變化很大,申請人數和取錄人數的波動幅度很高,要好好規劃收生數目並非容易,這對一些新成立的院校和課程更具挑戰。在院校收生過程上,不少同學同時間申請超過一間院校,對同學來說,多申請不同的院校自然是有選擇的空間,但對院校來說,這卻令收生人數上的規劃變得非常困難,因為院校不知道發出取錄通知書後,到時會有多少同學入讀,所以一般做法是會多發出取錄通知,以準備面對會出現的流失率。對一些具經驗的院校來說,這個估算流失率的問題還比較好預算,但對一些新進院校和課程來說,卻是不好處理的問題。
對筆者來說,收生問題的影響層面,還是在對學生的學習方面,因為若是超收可能導致學生資源不足而影響質素,那麼是否收生不足的就代表學生資源充足而質素提升?若是這樣的話,是否收生不足的院校更值得同學入讀?那些取錄學生人數不到預算的十分之一的院校,是否更值得鼓勵同學入讀?
要好好解決超收狀况,除了要對收生數目問責之外,更重要的是嚴格規管院校投放在學生上的資源,這比簡單的看超收數據來得合理,在這個層面上,政府要把關的是收生人數對教學上的影響,而不只單看收生多少。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